
多条高速在收费期满后停止收费
【多条高速在收费期满后停止收费】11月2日,湖南长永高速公路收费站电子屏突然显示“通行费0元”,这条服务31年的湖南首条高速公路正式开启免费时代。同一时期,成都城北出口高速、成绵高速、武汉天河机场高速等多条路段相继终止收费。这场涉及全国多个省份的高速公路免费潮,既让公众看到政策履约的诚意,也引发关于公共资源管理、债务化解与民生福祉的深层思考。11月2日零时,长永高速长沙、三一、黄花、永安四个收费站同步取消收费。这条1994年通车的湖南首条高速公路,曾以“社会集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打破资金困局,如今以“零费率”方式完成历史使命。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显示,免费后日均车流量增长12%,但物流成本降低使区域企业月均节省运输费用超30万元。类似场景正在多地上演:9月17日,成都城北出口高速终止收费,这条因延期争议进入司法程序的高速公路,最终在律师胡磊的持续追问下回归公益属性;9月4日,成绵高速同步免费;6月19日,武汉天河机场高速结束30年收费生涯。更早之前,广佛高速、京平高速、广州北环高速等已先后履约免费。“每公里节省0.5元,一年能省下两台空调钱。”常跑广深线路的货车司机陈师傅算着账。这些数字背后,是数千万车主的直接受益,更是对“契约精神”的生动诠释。正如《契约精神“金不换”》评论所言:“当政府用30年坚守兑现承诺,公众收获的不仅是过路费减免,更是对法治社会的信任。”高速公路免费潮的背后,是《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实施21年来的制度演进。根据现行规定,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期最长不超过30年,经营性公路在中西部地区最长不超过30年。但现实操作中,节假日免费、绿色通道等政策导致收入损失,促使多地通过补偿机制延长收费。长永高速便因两次政策性补偿,将收费截止日从2024年12月延至2025年11月。
这种“延期收费”曾引发争议。2025年初,成都城北出口高速被律师胡磊起诉“秘密延期”,案件暴露出信息透明度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债务余额达7.8万亿元,年均养护成本占收入的18%。“现行收费标准仍沿用上世纪90年代水平,收入与成本倒挂导致债务累积。”参与《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的专家指出。
面对困境,制度创新正在破局。2018年修订草案首次提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可突破30年期限;改扩建工程可重新核定收费期。这一调整在2025年立法计划中加速落地,武汉天河机场高速改扩建后或重新计费,显示“以建促养”的新思路。
当免费高速公路从个案走向常态,新的治理课题随之浮现。成绵高速免费首周,日均车流量激增23%,早高峰拥堵时长从40分钟延长至90分钟。武汉市民王女士反映:“机场高速免费后,从市区到天河机场的时间反而多了15分钟。”
这些阵痛暴露出基础设施管理的短板。湖南高速集团负责人表示,长永高速免费后将投入1.2亿元进行路面改造,并增设12名路政巡查员。但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动态管理——四川省正在试点“拥堵超30分钟免收当次费用”政策,广东省则通过ETC数据实时调控车流。
公众担忧的养护质量问题也在引发关注。交通运输部2025年专项检查显示,免费高速公路的路面破损率比收费路段高17%。对此,财政部已安排3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老旧高速维护,同时推行“养护保险”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风险。
从1988年沪嘉高速打破“零高速”历史,到如今多条高速履约免费,中国高速公路用37年走完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场变革背后,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的历史贡献,也是公共产品属性回归的必然选择。
当我们在长永高速收费站看到“0元”提示牌时,不应仅将其视为交通成本的降低,更应看到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从单纯依赖收费偿还债务,到构建“债务化解+动态养护+智能管理”的综合体系;从被动应对公众质疑,到主动通过立法修订平衡各方利益。正如国家发改委专家所言:“高速公路免费不是终点,而是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新起点。”当30年期限成为历史注脚,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既能保障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营,又能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新范式。这或许就是这场免费浪潮给予时代最深刻的启示:公共产品的价值,终将体现在对民生温度的坚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