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买手机“仅退款”被起诉
【男子买手机“仅退款”被起诉】一部价值 8000 多元的苹果手机,一次在运输途中发起的 “仅退款” 申请,一场因贪图小利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画上句号。近日,江苏扬州市民李某因滥用电商平台 “仅退款” 规则,在签收手机后拒绝支付货款,被商家诉至法院。这起案件经央视财经等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对网络诚信问题的广泛讨论。江都法院法官在审理此案时明确指出,“仅退款” 规则绝非 “薅羊毛”“占便宜” 的工具。经过调解,李某最终将手机货款 8000 余元一次性支付给商家。
2025 年 1 月 7 日,江苏扬州市民李某通过某网购平台,花费 8000 余元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商家王某在收到订单后,按常规流程发货,通过快递将手机寄往李某提供的收货地址。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手机还在运输途中的 1 月 8 日,李某以 “不想要了” 为由,在网购平台线上提交了 “仅退款” 申请。更令人惊讶的是,平台审核通过了该申请。1 月 9 日,手机送达后,李某照常签收了快递,却未将手机退回给商家。
发现李某签收手机却未取消退款申请后,商家王某多次主动联系李某,要求其退还手机或支付货款。面对商家的合理要求,李某选择了置之不理。多次沟通无果后,无奈的商家只能将李某诉至江都法院,要求其给付全部货款 8000 余元,并赔偿相应的逾期损失。该案由江都法院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决定在征得双方同意后进行调解。
承办法官在调解过程中指出,电商平台设置 “仅退款” 规则的初衷,本是为了帮助遇到商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简化维权流程。然而,消费者在行使权利时,也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滥用权利损害商家的合法权益。法官强调,网购交易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如发现商品不符合预期,消费者应与商家协商处理,而非抱着贪便宜的想法,收到退款后拒不退货。在法官的耐心释法明理下,李某最终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承诺将手机货款一次性付清。
该案也折射出电商平台 “仅退款” 规则的演变历程。据了解,从 2025 年 4 月开始,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已逐步取消 “仅退款” 服务。原有的 “退款不退货” 申请,现在交由商家自主处理。这一调整并非突然决定。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束为曾在 2024 年 1 月表示,针对社会集中反映的 “仅退款” 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主要电商平台。要求平台整改利用 “仅退款” 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多次强调,要优化平台经济竞争生态。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 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束为副局长表示,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推动了各大电商平台整改 “仅退款” 和平台补贴、价格收费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2025 年 8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邓志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再次提到,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全面取消 “仅退款”。邓志勇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的原则,不断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
李某的案件并非孤例。类似滥用 “仅退款” 规则的现象在其他案件中也时有发生。2024 年 10 月,赵某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组锂电池,使用两个月后以 “质量不好” 为由申请 “仅退款”。由于赵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电池存在质量问题,商家拒绝了他的退款申请,但提出愿意上门取货并进行免费质量检测,却被赵某拒绝。随后,赵某以 “锂电池无法寄快递” 为由,直接向平台申请仅退款并获得支持。商家向平台申诉无果后,诉至法院。二审法院最终判决赵某返还商家货款 1867 元。
“仅退款” 规则设立初衷本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不良商家。但在实施过程中,该规则被频繁滥用,加剧了电商平台的恶性竞争,影响了经济良性发展。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虽然 “仅退款” 规则本意是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但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义务范畴。平台应允许商家自主选择是否开通该项功能,保障商家合法的自主经营权。
从李某的案件回望 “仅退款” 规则的兴起与调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电商平台规则的完善,更是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进程。当便捷的消费体验与诚信的购物行为相辅相成,健康的电商生态才能得以建立 —— 这或许是该案留给社会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