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抱的一坛又一坛 是满满的乡愁”
【“我抱的一坛又一坛 是满满的乡愁”】一句 “我抱的一坛又一坛,不是老兵的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道出了 90 岁的台湾律师高秉涵三十余年来,让百余位老兵魂归故里的坚持。“我是同乡会的会长,开会的时候,大家都讲,我们这一辈子返回大陆没希望了。高秉涵,你小子最小,万一将来有一天你能回老家,不要忘记我的骨灰你给我带回去。” 这样的嘱托,高秉涵记了三十多年。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这位 90 岁的台湾律师已经帮助了百余位台湾老兵完成生前未尽的归乡心愿。在 10 月 25 日央视新闻推出的《乡音 乡愁》系列报道中,高秉涵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虽然在台湾生活了 77 年,高秉涵一开口,依然是浓浓的山东乡音。1948 年,年仅 13 岁的山东少年高秉涵孤身一人随着难民从厦门乘船到了台湾。在那个混合着河南话、山东腔、四川味的眷村里,邻里说话的语调给了离家数千公里的他几分家乡的味道,但对母亲的思念始终在他心头萦绕。临行前,母亲在菏泽东门外告诉他:“儿啊,你要想办法活下来,娘等你活着回来”。这句话支撑着高秉涵度过在台湾最艰难的岁月 ——“我好多次想跳到山谷里面死,但是妈妈这句话救了我”。1979 年,高秉涵试着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诉说自己对母亲和亲人的想念。这封信寄出后,辗转很久他才收到回信,但信中家人告诉他,母亲已在一年前离世。
20 世纪 80 年代,台湾开放居民回大陆探亲。1991 年,经过各种努力,高秉涵在离家 43 年后,终于第一次重新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而同他一同回来的,还有他怀里抱着的三位老兵的骨灰。从此,高秉涵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送老兵骨灰回大陆的历程。30 多年来,100 多坛骨灰被他一一送回老兵们的大陆老家。每一次的落地,都是一场跨越海峡的团圆。
对于高秉涵来说,乡愁不只是他未改的乡音,更是曾经摆在他家中的一个个台湾老兵的骨灰坛。“我抱的一坛又一坛,不是老兵的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三十多年的坚持与付出。自 1991 年以来,30 多年时间里,高秉涵自费带着老兵骨灰和生前未尽的归乡心愿,漂过海峡,去了山东、到了河南、江苏,甚至还有几千公里外的新疆。
和高秉涵一样,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22 年来,刘德文 200 多次把 “老兵” 送回大陆,送回家乡。每次背着 1—3 个骨灰坛,每个重约 12 公斤,近 400 个,累计约 4800 公斤。“这是沉甸甸的乡愁啊,也是沉甸甸的重托,只为跨越这湾浅浅的海峡,团圆!” 刘德文的护送之旅始于 2003 年一个沉甸甸的约定。当时,一位 80 多岁的湖南籍老兵文开发握着他的手说:“里长,有件事想拜托你。我这一辈子没给父母尽过孝。我死后,你可不可以把我的骨灰送回老家,葬在我父母坟边,以赎我不孝之罪?” 刘德文承诺:“伯伯,您放心,我一定背‘您’回家!”
刘德文有一个标志性的红背包,上面有他女儿用父亲护送骨灰坛剪影设计的 “背” 字,还绣着 “刘德文送您回家”。“红色喜庆,‘老兵’回家是喜事!” 他摸着红背包,眼里满是温情。第一个红背包,他已背了 22 年,缝了又补,针脚密密麻麻,至今仍在使用。期间,为了背更多的 “老兵” 回家,他又买了两个红色新包。每次送 “老兵” 回家,刘德文都会双膝跪地,额头轻抵坛身,轻声告诉骨灰坛里的老兵:“伯伯,76 年了,回家了”。
如今,高秉涵已经 90 岁了。他道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我今年正好 90 岁,最后一个愿望是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九州同,这是我最后一个愿望”。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台湾同胞的心声。让乡愁把海峡填满,让以后回家的人路不再遥远,高秉涵说,这就是他与老兵们共同的心愿。
在高雄的刘德文也快 60 岁了,但他表示:“我快 60 岁了,想再干 20 年,到 80 岁还能背着红背包送‘老兵’回家,让更多离散的根,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