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无绳蹦极”被叫停
【贵州“无绳蹦极”被叫停】近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将开放无绳蹦极项目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不过,原本于10月23日开放的该项目,由于针对花江峡谷大桥无绳蹦极项目的安全评估工作目前尚未全面完成,相关部门出于对游客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已紧急对该项目下达了暂停运营的通知,要求其立即停止一切相关活动,直至安全评估顺利通过并获得明确许可后方可重新开放。据了解,花江峡谷大桥所规划的无绳蹦极项目颇具特色与挑战性。该项目设置的蹦极台至地面的垂直高度达到了60米,这样的高度足以让参与者在瞬间体验到自由落体的极致快感与刺激。站在花江峡谷大桥特制的蹦极台上,体验者可以选择20米至50米的不同“坠落”高度。与传统蹦极不同,参与者身上不系任何安全绳,唯一的保护是下方一张160平方米的安全网。景区描述中,这张网由正副两套钢丝绳固定,号称能“精准接住”跳下者。然而,安全专家指出其中潜藏的多重风险。“当人体从50米高度自由落体,接触网面时的冲击力将超过1吨,”一位资深工程师解释,“网的弹性形变、固定点的疲劳损耗、不同体重落点的计算偏差,每个环节都可能让安全网变成‘夺命网’。”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项目本质上是一场概率游戏——安全网接住的是一次次“坠落的肉体”,而非传统蹦极中通过弹性绳控制的“物理过程”。清华大学工程力学实验室模拟显示,即使安全网接住体验者,颈部与脊椎在瞬间减速中承受的压力可能超出医学安全范围。
在项目叫停前,社交媒体上已掀起一场关于无绳蹦极的舆论风暴。
“项目负责人每天早上测试一次”成为最热的调侃,点赞超过20万。网友@冒险王小李评论:“建议景区开通会员制,跳满10次送1次,看谁能坚持到用上新网。”这条黑色幽默下的3万条回复中,混杂着笑声与不安。抖音上,“#无绳蹦极挑战”话题下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亿。一段特效视频展示了一个人影坠落,安全网突然变成蹦床将人弹向天空,配文:“第二跳:弹射模式”。这种戏谑背后,折射出部分公众对生命安全的轻慢态度。“游客:什么时候换新网?景区:跳破了就换”——这条广为流传的段子,以戏谑方式触碰了最敏感的安全神经。实际上,景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安全网会“定期更换”,但未能提供具体更换标准和检测流程。
在一片喧嚣中,不乏冷静的思考者。“这不是游乐场,而是将生命托付给一张网和四组钢丝绳的赌局,”知名安全倡导者@陈安全在微博发文,“我们真的要用血肉之躯测试工程极限吗?”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声明,强调“任何极限运动都应以成熟的安全体系为前提,无绳蹦极目前缺乏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贸然开放是对生命的漠视。”10月22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紧急叫停该项目,公告明确指出:“在第三方安全评估完成前,暂停一切相关活动。” 这一决定获得了多数民众的理解——在澎湃新闻的投票中,78%的参与者支持叫停决定。
花江峡谷大桥的无绳蹦极项目暂停了,但它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追求极致体验的时代,商业创新与安全底线之间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我们可以向往飞翔,但不能忘记重力存在。” 那张160平方米的安全网,兜住的不应只是坠落的身体,更应是企业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当景区重新审视安全方案时,无数潜在体验者或许该思考:在心跳加速的刺激与平安归来的确定性之间,我们的选择究竟该如何权衡?这场关于“无绳蹦极”的讨论,最终映照出我们对生命价值最真实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