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
【杨振宁逝世】2025年10月18日清晨,北京城笼罩在薄雾中,一则消息如惊雷般穿透网络——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因病于当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央广网、环球网等权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讣告,确认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学巨擘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消息传出的瞬间,社交媒体被“杨老千古”的悼念刷屏,全球物理学界集体默哀,清华大学降半旗致哀,这场科学界的“世纪告别”正式拉开帷幕。杨振宁的逝世消息并非首次引发轰动。2021年3月,一则“杨振宁昨夜于京仙逝”的谣言在网络疯传,清华大学紧急辟谣,证实老先生正与友人书信往来;2025年9月,百万粉丝博主@跑者子牛再次炮制假消息,被律师指认为“民事名誉侵权”后虽公开道歉,但谣言的阴影始终未散。直至2025年10月17日,西湖大学创始人施一公接到记者求证电话时,仍需郑重回应:“不要以讹传讹。”
这场持续十年的“被死亡”闹剧,折射出公众对科学巨匠的深切关注,也暴露了网络时代的信息乱象。正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所言:“谣言虽无翅膀,传播却如闪电。”杨振宁的每一次“被逝世”,都成为公众审视信息真实性的镜子,更让他的真实生命状态成为焦点——这位百岁老人,究竟以怎样的姿态书写着科学人生的终章?
1954年,32岁的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被爱因斯坦称为“超越时代”的理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石。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到量子色动力学的完善,全球90%的现代物理学研究都建立在这座理论大厦之上。美国《物理世界》杂志曾评价:“没有杨-米尔斯理论,就没有今天的粒子物理。”
但杨振宁的贡献远不止于此。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华人诺奖得主。然而,他始终强调:“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外国人的心理。”1971年,他顶着压力率先访华,推动中美科学交流;晚年归国后,他亲手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培养出数十位顶尖物理学家,将中国理论物理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杨振宁的爱国情怀,贯穿其百年人生。1945年赴美留学时,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彻夜计算,却始终心系故土;1971年,他打破中美科学交流的坚冰,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诺奖得主;2003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回归清华,以“不要让年轻人再重复我的弯路”为信念,亲自授课、批改论文,甚至为研究生推荐国际会议。
他的书房里,始终悬挂着父亲杨武之手书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句家训,既是他治学的准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2017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时,在声明中写道:“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份赤子之心,让他的科学成就超越了学术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这场相差54岁的婚姻瞬间引爆舆论。有人质疑“老牛吃嫩草”,有人嘲讽“各取所需”,但杨振宁在公开信中坦言:“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16年间,两人携手出席学术活动、游览山水,翁帆更成为他晚年生活的“定海神针”。面对外界的非议,杨振宁始终从容。他曾在采访中说:“19世纪英国数学家哈密顿43岁时,妻子去世,他从此陷入孤独,数学成就也大幅下滑。我不想重复这样的悲剧。”而翁帆则用行动回应质疑:她考入清华建筑系攻读博士,协助杨振宁整理学术资料,甚至在他住院时彻夜守候。这段超越年龄的爱情,最终赢得了公众的理解与祝福。
杨振宁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清华大学降半旗的仪式上,校长邱勇哽咽致辞:“杨先生用一生证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学术有高峰,但攀登者永不止步。”在杨振宁的母校西南联大旧址,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物理实验室正在筹建;在粒子对撞机的控制室里,年轻科学家们仍在验证“杨-米尔斯理论”的预言;而在清华园的荷塘边,学生们自发摆放的菊花中,一张字条格外醒目:“您未完成的方程,我们接棒求解。”
杨振宁曾说:“我要活到108岁,完成‘茶寿’的梦想。”如今,他以103岁的高龄离世,虽未达茶寿,却已将生命燃烧得足够灿烂。他的理论如北斗,指引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他的家国情怀如长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他的爱情如清泉,诠释着超越世俗的纯粹。当夜幕降临,北京的星空格外明亮。或许在某个维度,杨振宁正与爱因斯坦、费米等巨匠谈笑风生,继续讨论着规范场论的未解之谜。而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无数年轻人正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向着科学的星辰大海奋勇前行。
杨振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位科学巨匠用百年人生,书写了一部属于全人类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