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私挖地下室致楼房开裂 已被逮捕 敲响房屋安全警钟!
创始人
2025-10-15 08:03:41
0

业主私挖地下室致楼房开裂 已被逮捕

  【业主私挖地下室致楼房开裂 已被逮捕】10月14日,两起因业主私挖地下室引发的房屋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安徽霍山一小区业主黄某松因私挖地下室导致楼栋30余户房屋开裂,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而上海虹口区此前发生的类似案件中,涉事业主季某与无资质施工人员姜某因危险作业罪获刑十个月、缓刑一年。两起事件暴露出房屋安全监管的深层漏洞,更将“私挖地下室”这一灰色行为推上法治审判台。

  2025年8月,安徽霍山县某小区业主发现,自家楼栋一楼业主黄某松在装修过程中私自开挖地下室。随着施工推进,楼体逐渐出现异常:墙面裂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部分住户家中地板翘起、门窗无法闭合。经检测,该楼栋30余户房屋因地基扰动出现结构性损伤,最严重处裂缝宽度达5毫米,已构成安全隐患。

  事件曝光后,霍山县迅速成立由住建、城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据调查,黄某松为扩大使用面积,在未取得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雇佣无资质施工队向下深挖3米,直接破坏了楼栋基础结构。9月1日,受损房屋完成基础加固工程,但业主们的恐慌并未消散。“房子是全家最大的资产,现在每天回家都提心吊胆。”住户王女士表示。

  10月14日,霍山县公安局通报称,黄某松因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依法逮捕。这是安徽省首例因私挖地下室导致业主被刑事追责的案件。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过失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案中,黄某松的行为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对公共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刑事追责具有示范意义。

  时间回溯至2023年6月,上海虹口区多伦路一栋80余年历史的老洋房内,业主季某为打造“酒窖”,雇佣无资质电焊工姜某私挖64平方米、深2.8米的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楼体出现明显沉降,相邻两栋联排住宅的墙体裂缝可塞入硬币,10户居民被迫紧急转移。

  “整栋楼像被抽走了骨架。”参与抢险的工程师回忆,该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房屋之间通过共用墙体连接,地下被掏空后,整体结构濒临崩溃。经检测,房屋破坏等级达5级(最高危级),修复费用超百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季某并非初犯——2020年,他因在同路段私挖地下室被行政罚款2万元。

  2024年10月30日,虹口区人民法院以“危险作业罪”判处季某、姜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禁止姜某在六个月内从事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此案成为上海首例因私挖地下室入刑的案件,主审法官强调:“危险作业罪的认定关键在于‘现实危险性’,本案中楼体随时可能坍塌,符合该罪构成要件。”

  两起案件背后,均暴露出无资质施工队的泛滥问题。在上海案中,姜某仅持电焊工资格证,却敢承接需专业设计的地下室工程,其手绘的“施工图”漏洞百出;安徽霍山案中,施工队同样未取得建筑施工资质,作业时甚至未做任何支护措施。

  “这种野蛮施工在二三线城市非常普遍。”某建筑公司负责人透露,私挖地下室的市场价约为每平方米800元,远低于正规工程报价,吸引了不少贪便宜的业主。“但风险全由业主承担,施工队赚完钱就走,出了事根本找不到人。”

  更严峻的是,部分施工队甚至形成“一条龙”服务:从伪造审批文件到协调物业关系,再到事后回填“补救”,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2024年6月,北京东城区一胡同内,业主采用“蚂蚁搬家”方式,在十年间两次私挖地下室,最终被强制回填。执法人员发现,其地下结构与地面仅隔4厘米水泥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两起案件的另一焦点在于监管失效。上海多伦路老洋房属历史遗留私房,无物业管理单位,导致装修申报和监管存在空白;安徽霍山案中,物业虽三次下发整改通知,但缺乏强制执行权,最终需政府联合执法介入。

  “现行法规对私挖地下室的处罚力度偏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指出,根据《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违规装修最高罚款仅10万元,远低于修复成本。而《刑法》中的“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作业罪”虽可适用,但需达到“现实危险”标准,实践中认定难度较大。

  对此,上海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已向房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呼吁完善无物业住宅的装修监管机制,建立属地街道申报登记制度。安徽霍山县则表示,将推动地方立法,明确私挖地下室的刑事追责标准。

  从安徽到上海,两起案件犹如两记警钟,震醒了对房屋安全抱有侥幸心理的人群。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因私挖地下室引发的房屋坍塌事故达17起,造成6人死亡、23人受伤。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财产的损失。“每一栋建筑都是生命共同体,私挖地下室不是‘个人自由’,而是对公共安全的公然挑衅。”住房城乡建设部专家表示。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危险作业罪纳入刑责,以及各地对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的加强,私挖地下室的生存空间正被持续压缩。当黄某松在看守所中等待审判,当季某的缓刑考验期开始倒计时,我们更需思考: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堵住监管漏洞?如何提升公众对房屋安全的敬畏?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严格的审批、每一轮常态化的巡查、每一例公正的判决之中。毕竟,守护家园的安全,就是守护我们最珍贵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