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当你在家中打开电灯,每三盏中至少有一盏是由风、光、水等绿色能源点亮的——这不是未来图景,而是今日中国的真实写照。“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10月13日,央视网发布的“十四五”成绩单中披露的这一数据,迅速登上百度热搜,展现了中国能源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 左右。这意味着,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里就有1度绿电是依靠风吹、日晒、水流得来的。
“沙戈荒”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在“十四五”期间变身“能源绿洲”。这些地区新增装机超过1.3亿千瓦,成为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与此同时,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则成为能源转型的新引擎、新势力。从广袤沙漠到蔚蓝海洋,绿色能源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曾指出,能源消费的“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含绿量”。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新型储能技术的强力支撑。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这一规模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使得波动性的风电、光伏发电能够平稳接入电网。在重庆合川,双槐新型储能电站最大可储存48万度电,能同时满足28万户居民高峰时段用电需求。这类电站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最大限度提升了重庆消纳可再生能源的水平。
“1度电仅用时0.007秒,就能跨越2000多公里,从遥远的新疆哈密‘闪送’到重庆千家万户。”“疆电入渝”工程跨雪山、越戈壁,攻克了电网薄弱地区、高海拔地区电力输送难题。这不是孤例。今年1-8月,甘肃省绿电成交量达73.13亿千瓦时。甘肃电力交易中心利用省内能源大通道,与天津、四川、重庆、陕西4个省市达成多年期绿电中长期外送交易。绿电交易洽谈及协议签署平均时长由4天缩短到1天以内,绿电交易成交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涪陵攀华集团厂区房顶之上,成千上万块光伏面板整齐排列。这里是重庆目前最大的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0.2兆瓦,年发电量可达4000万度。虽然重庆太阳能可开发量不算充裕,但重庆“见缝插针”,充分发挥城乡建筑屋顶面积超2亿平方米的优势。2024年,重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量达11.3亿度、增长259.1%。在渝北,长安汽车渝北工厂建设20兆瓦光伏车棚,年发电量2200万度,覆盖厂区30%用电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这五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就拥有2个充电桩,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国家能源局积极鼓励“开绿车、用绿电”,通过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在巫山海拔约1800米的山脊地带,三峡能源重庆巫山大风口60兆瓦风电项目的8台大风车日夜不停地转动。这些电量能够满足约6万户家庭1年的清洁用电需求。而多年以前,巫山的能源建设却是另外一番场景。顶峰时期,全县原煤年产量超过300万吨。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人心,2005年起,巫山的煤矿陆续关闭。如今,巫山实现年发电量约6.8亿度,产值3.4亿元左右。
“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挺进“千米深海”,这些“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认证四批次一共是236项首台(套)项目,其中有些不仅是中国首台(套),也是世界首台(套)。
从沙漠戈壁到蔚蓝海洋,从千家万户的屋顶到飞驰的新能源汽车,绿色电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