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城房价153元/平?中介回应
【东北小城房价153元/平?中介回应】2025年10月,一则“东北房价153元/平方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爆热议。视频中,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一套65平方米的二手房挂牌总价仅1.2万元,折合单价约153元/平方米,甚至可再议价2000元。这一价格迅速击穿公众对房价的认知,网友直呼“一套房不如一线城市一平米”。然而,随着媒体深入调查,这场热议背后,暴露出的是东北欠发达城市在产业转型与人口流动中的深层困境。
据视频显示,涉事房源位于鸡西市恒山区一栋步梯小区顶楼,总高6层,内部虽经过简单装修,但无电梯且楼层偏高。小区周边虽有医院和小广场,但地理位置远离市中心,周边产业以传统煤炭相关行业为主。鸡西市房产中介明确回应:“这类房源属于极少数现象,主要因房东急需资金或房屋老旧、位置偏僻导致。”
多平台数据印证了这一说法。安居客显示,恒山区最低价房源为65平方米两居室,总价4.2万元,单价644元/平方米;房天下挂牌的梨树区毛坯房单价648元/平方米;58同城平台中,低价房源单价集中在600元至900元/平方米区间。而鸡西市整体二手房均价约为4000元/平方米,低价房源占比不足5%。
“这些房子大多是矿区老小区或远离商业中心的步梯房,年轻人不愿住,老年人搬不走,只能低价抛售。”恒山区一家中介门店负责人透露,部分房东因迁居外地或急需用钱,甚至以1万至2万元“甩卖”房产,但此类交易在市场中仍属罕见。
鸡西的房价现象并非孤例。作为东北典型资源型城市,鸡西与鹤岗、双鸭山并称“煤城三兄弟”,均面临产业单一、人口外流的双重压力。数据显示,2023年末鸡西市户籍人口160.96万人,较十年前减少超10万人,人口流失速度与房价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这里的房子比白菜还便宜,但年轻人宁愿去沈阳送外卖,也不愿留在矿区。”一位本地居民感慨。过去十年,鸡西依赖的煤炭产业因环保政策收紧和资源枯竭大幅萎缩,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202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新房价格中,仅沈阳、吉林环比上涨0.2%,鸡西所在牡丹江、双鸭山等地则持续下跌,二手房市场更显低迷。
然而,低房价并未成为吸引人口的“金字招牌”。相反,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的集中化趋势加剧了人口向省会城市迁移。以鸡西为例,尽管市区拥有三甲医院和百强中学,但周边县区居民仍倾向于前往哈尔滨、长春就医求学,进一步抽离了区域消费力。
社交平台上,关于“153元/平方米是否真实”的争论迅速升级。部分网友质疑视频炒作,称“本地人从未见过万元房”;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反映了东北经济的“崩溃式”衰退。但实地探访显示,低价房源虽存在,却伴随着高昂的隐性成本。
“顶楼无电梯,冬天供暖差,买菜要走半小时,这样的房子即使白送,年轻人也不愿住。”一位从鸡西迁居大连的80后表示。更现实的问题是,低房价地区往往伴随就业机会匮乏。鸡西市2025年招聘网站数据显示,月薪超5000元的岗位中,80%集中于医疗、教育等体制内行业,而私营企业平均薪资不足3000元。
与此同时,低房价城市的“逆流者”正在涌现。来自南方的购房者李先生坦言:“我在鸡西花8万元买了一套两居室,用来夏季避暑,比住酒店划算。”这类“候鸟式”居住需求虽带动了部分交易,却难以扭转城市人口结构的失衡。
面对房价深度调整,东北城市正尝试通过产业升级和政策扶持寻找出路。鸡西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重点发展石墨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引入10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针对老旧小区改造,政府推出“购房补贴+就业安置”组合政策,试图吸引返乡人群。
“低房价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产业支撑的低房价。”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王明指出,“鹤岗、鸡西的案例表明,单纯依靠土地财政和传统产业已不可持续,必须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重构经济生态。”
市场层面,部分房企开始转向“小而美”的社区开发。在鸡西新区,某开发商推出的“低密洋房+社区农场”项目,以总价20万元、赠送菜地的模式吸引养老群体,预售阶段即售罄。这种差异化策略,或许为低迷的楼市提供了新思路。
153元/平方米的房价,既是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痛符号,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分化的微观缩影。当一线城市为“天价学区房”焦虑时,这些城市却在为“如何让房子有人住”发愁。但希望并未消逝。在鸡西的矿区公园里,退休矿工们跳着广场舞,新落成的石墨产业园内,年轻的技术员正在调试设备。或许,当产业转型的阵痛过去,当公共服务不再集中于“中心城市”,这些“低房价之都”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不是通过房价的“比惨”,而是通过产业与人的双向奔赴,书写新的城市故事。正如一位鸡西市民所言:“房子再便宜,没人住也是空城;但只要有人,就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