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回应高通被立案调查
【市场监管总局回应高通被立案调查】10月10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一纸公告引发全球科技界震动——因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公司收购以色列车联网芯片企业Autotalks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其立案调查。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监管行动,不仅揭开了跨国并购背后的合规暗战,更折射出全球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裂变。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公告,高通对Autotalks的收购始于2023年5月。彼时,这家全球车联网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凭借其全球首款专用V2X(车用无线通信技术)芯片组,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高通计划通过收购将其纳入“骁龙数字底盘”生态,强化在智能网联汽车芯片市场的支配地位。
然而,这场交易从启动便陷入监管泥潭。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六条,书面通知高通需申报经营者集中,并明确“未申报或未获批前不得实施集中”。高通随即宣布放弃交易,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亦公开表态此举“有助于维持市场创新”。但戏剧性的是,2025年6月,高通在未申报且未与监管部门沟通的情况下,悄然完成收购。
“这相当于在监管红线上‘走钢丝’。”某国际律所反垄断专家指出,“高通作为全球通信芯片巨头,其市场影响力远超一般企业,监管部门对未申报行为的零容忍,体现了中国维护技术市场公平竞争的决心。”
Autotalks的核心价值在于其V2X技术——通过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行人、其他车辆间的实时数据交换,构建自动驾驶的“神经网络”。其产品支持DSRC(专用短程通信)和C-V2X(蜂窝车联网)双标准,覆盖从两轮车到高端乘用车的全场景应用。
“V2X是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定义未来交通规则。”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明分析称,“高通收购Autotalks,本质是通过技术整合巩固其在车联网领域的垄断地位。若放任不管,中国本土企业可能被挤出高端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但核心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5%。Autotalks的技术若被高通独家垄断,国内车企将面临更高的专利授权费和技术依赖风险。市场监管总局的反垄断调查,被业界视为“为本土技术突破争取时间窗口”。
此次立案并非高通首次在中国遭遇反垄断审查。2013年,国家发改委曾对其展开长达14个月的调查,指控其通过“芯片捆绑专利”“歧视性定价”等手段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最终处以60.88亿元罚款——这一数字至今仍是中国反垄断史上的最高纪录。
“与十年前相比,中国的反垄断监管已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中国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时建中指出,“此次对高通未申报收购的立案,表明监管部门更关注技术并购对市场结构的长期影响,而非单一交易本身。”
这种转变与全球技术竞争格局密切相关。近年来,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构建技术壁垒,欧盟推出《数字市场法案》强化平台监管,而中国则通过《反垄断法》修订案,将“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从营业额转向“控制权获取”,精准打击跨国企业通过并购扼杀创新的行为。
“技术垄断的危害远超传统市场垄断。”时建中强调,“当一家企业控制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决定产品价格,更能左右技术演进方向。监管部门的行动,是在为全球技术竞争划定‘规则底线’。”
高通事件迅速引发国际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这是“中国对美国科技霸权的又一次反击”,而欧盟《金融时报》则认为“中国正在构建与西方不同的技术治理体系”。
事实上,这场争议背后是技术规则主导权的争夺。2024年,美国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英伟达对以色列芯片企业Mellanox的收购,欧盟亦多次否决中企对欧洲半导体企业的投资。如今,中国对高通的立案调查,被视为对“技术保护主义”的对称回应。
“技术规则不应成为地缘政治的工具。”某跨国企业中国区负责人表示,“但现实是,当技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监管必然带有战略考量。关键在于,如何在维护本国利益与推动全球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截至10月12日,高通股价三日累计下跌12%,市值蒸发超百亿美元。公司发言人回应称“正全面配合调查”,但市场普遍预期,此次立案或导致收购被撤销,甚至面临高额罚款。
对中国而言,此事件的意义远超个案。它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并购垄断市场、扼杀创新的行为,都将面临严格监管。
“技术竞争的本质是规则竞争。”时建中总结道,“当中国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参与者,我们需要用更自信的姿态定义游戏规则。这不是保护主义,而是对公平、开放、创新的市场环境的坚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监管利剑的出鞘,不仅是为了维护当下市场的公平,更是为了给未来的技术革命铺就一条更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