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2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崔隽)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新股市场持续火热。截至10月12日,港股市场年内共有69只新股上市,其中5只新股网上发行认购倍数均超过5000倍。同时,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降至24%以下,创下九年来新低。
香港证券交易所。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如果把这股热潮放置在更宏观的改革议程下,则可透视香港资本市场变革的进展和方向。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教授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访时表示,近些年香港在推动上市制度现代化、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发力明显。由此扩大了跨境资金流动,吸引境外资金参与内地市场,使香港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枢纽。
香港资本市场今年表现亮眼,引发投资者热情。为让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今年3月,香港证监会向持牌机构发布多项指引,其中一项是向投资者收取10%最低预付认购资金,即最高允许10倍杠杆,标志著港股百倍打新成为历史。而眼下这轮“打新热”正是在监管规范后实现的。
2024年,港股70只新股发行,上市首日破发24只,占比34.3%;到年底收盘,破发38只,占比54.3%,打新股亏损的情况并不少见。新规出台后,对一人多户打新的打击力度显著加大,融资杠杆回到FINI系统上线以前。
“券商凭借高杠杆当然可以吸引一批人来买,但并不能保他们赚,上市之后很多人立刻就亏了,所以这种方式是不可靠、不可持续的。证监会的这些监管措施本质就是要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庄太量教授表示,“股票市场的健康成长,不是靠高杠杆操作就可以实现的。”
同时,从今年8月起,港交所实施一系列IPO定价与公开市场规则修订,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流程。此举降低了申购与配置的不确定性,利好发行人定价和散户参与意愿,从制度端刺激了打新热情。
今年以来,香港IPO市场增长强劲,集资总额近1500亿港元,位居全球首位,且国际长线资金参与度明显增加。港股气氛畅旺,恒生指数今年来累计上升超过30%;交投创历史新高,每日平均成交额超过2500亿港元。这些成绩与香港多年来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密切相关。
庄太量以引入同股不同权制度、允许尚未营收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为例,是为了增强香港对“新经济”与生物医药公司作为上市首选地的吸引力,应对全球金融中心之间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争夺。
除了推动上市制度现代化,近些年香港在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发力明显。扩大跨境资金流动,吸引境外资金参与内地市场,香港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枢纽。
随著改革持续推进,庄太量认为,未来应提高上市公司门槛和持续义务,完善退市机制,关注“质”,而非单纯追求“量”。“一些公司上市后长期表现差,不能让它们在市场上滞留,我觉得当下有10%的‘泡沫’可以去掉。”为了提升市场整体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他建议可将上市公司一部分募集资金作为抵押,“如果日后它表现差,完全可以把这个钱回发给小股民。”
庄太量强调,香港资本市场改革不光要重视“供给”,如推动企业上市,还要注重“需求”,确保有长期且足够的买家和资金,尤其是吸引机构性外资,供需两端需互相强化促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