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一景区部分设计被指观感不适
【丽江一景区部分设计被指观感不适】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部分艺术装置设计引发网络热议。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景区内“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作品画风诡异,甚至被质疑“风格偏日系风”,与景区宣称的“童话王国”定位不符。对此,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网络差评系部分博主故意调色所致,但承认部分装置设计确实夸张,建议游客晴天前往以获得最佳体验。这场争议,将艺术表达的边界与公众审美的冲突推至台前。
荒野之国由知名音乐人、斜杠青年乔小刀为其女儿打造,占地超200亩,汇集了300余件废旧材料改造的艺术装置。景区官网将其定位为“现实版飞屋环游记”,宣传中充斥着彩虹色木屋、悬浮气球等梦幻元素。然而,网友曝光的视频中,“人体蜈蚣”装置以金属骨架拼接成人形蜈蚣形态,“三面女孩”则通过三面镜面反射呈现扭曲人脸,配合暗色调滤镜,整体氛围显得阴森压抑。
“这哪是童话王国?简直是恐怖片现场!”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数万点赞。但也有游客晒出晴天拍摄的照片:阳光下的彩色木屋与巨型蘑菇雕塑相映成趣,孩童在装置间嬉笑奔跑,与争议视频中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景区工作人员坦言:“部分装置确实采用了超现实解构手法,但主流区域仍以温馨风格为主。博主可能通过调色、剪辑放大了争议点。”
乔小刀曾公开表示,荒野之国的创作灵感源于“用废品重构想象力”。例如,一件由报废汽车改造的“机械章鱼”装置,通过齿轮转动模拟触须摆动,旨在传递“废弃物也有生命”的理念。然而,这种先锋艺术实践与大众审美的冲突并非首次。2023年,某城市公园的“破碎镜子迷宫”因儿童受惊被拆除;2024年,某美术馆的“血色玫瑰”装置因引发观众不适而调整展览方式。
“艺术家追求的是表达深度,而景区需要的是市场广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明指出,荒野之国的争议本质是“非实用艺术”与“旅游消费产品”的属性错位。数据显示,该景区门票价格为128元,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主题公园相当,但后者通过IP运营、动线设计等手段降低了审美风险。相比之下,荒野之国更依赖游客的“自主探索”,这无疑放大了装置艺术的接受不确定性。
争议背后,是文旅产业对“个性化表达”与“商业化平衡”的持续探索。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艺术主题景区达47家,其中63%采用“废品艺术”“装置森林”等概念,但超过半数在开业一年内因客流量不足调整定位。
“艺术可以先锋,但景区必须‘保险’。”文旅行业分析师王琳认为,荒野之国需建立更清晰的风险告知机制。例如,在购票页面标注“部分装置含超现实元素”,或在装置旁设置二维码,扫码可查看创作理念与艺术家访谈。这种“前置沟通”模式已在国内部分美术馆实践:2025年上海西岸美术馆的“恐惧与狂喜”特展,通过展前问卷筛选观众,将争议作品安排在独立展厅,并配备心理疏导员,最终实现零投诉。
争议也催生了公众对艺术鉴赏的深度讨论。在某社交平台发起的“你能接受多前卫的景区装置?”投票中,28%的网友选择“完全接受创新”,54%认为“需在温馨基调上点缀个性”,18%则坚持“传统美学优先”。这种分歧折射出代际审美差异:Z世代更倾向“打卡独特性”,而亲子家庭游客则优先考量“儿童友好度”。
“艺术不是取悦所有人的商品,但景区有责任引导观众理解差异。”北京798艺术区负责人分享经验称,该园区通过举办“艺术家导览日”“装置工作坊”等活动,将争议作品转化为教育场景。例如,一件曾被投诉“吓人”的骷髅雕塑,在导览员讲解其“生命循环”主题后,成为亲子家庭合影的热门背景。
荒野之国的争议为文旅产业敲响警钟:当艺术装置成为景区核心卖点,如何避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艺术主题景区平均客单价为287元,但复购率仅12%,远低于自然景观类景区的34%。这表明,单纯依靠“视觉冲击”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
“真正的文旅IP需要‘内容厚度’。”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指出,荒野之国可借鉴日本TeamLab的运营模式——通过定期更换装置主题、开发衍生文创、举办艺术夏令营等方式,将“一次性打卡”转化为“持续性体验”。例如,针对争议装置“人体蜈蚣”,可设计亲子互动环节:让孩子用废旧材料改造属于自己的“机械生物”,在创作中理解环保理念。
丽江荒野之国的争议,本质是一场关于“艺术自由”与“公共责任”的对话。当艺术家用废品编织梦境,当游客用镜头记录世界,当市场用数据衡量价值,三者之间的张力恰是文化创新的活力所在。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妥协”或“对抗”,而在于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机制、更包容的审美教育、更精细的运营策略。
正如乔小刀在回应争议时所说:“荒野之国不是完美的童话,而是一个允许疑问、鼓励探索的试验场。”在这片由废旧轮胎与彩色玻璃构成的土地上,每一次争议都是理解艺术的契机,每一声质疑都是完善市场的动力。毕竟,文化的魅力从不在“标准答案”,而在敢于不同、敢于对话的勇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