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该不该“一片落叶也不让捡”
【景区该不该“一片落叶也不让捡”】近日,辽宁本溪老边沟景区因一则“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的广播提醒,成为舆论焦点。这场争议不仅折射出公众对自然保护的关注,更将景区管理“一刀切”的困境推上风口浪尖——当环保初心遭遇游客体验需求,景区究竟该如何在生态守护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老边沟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禁止触碰落叶的规定并非首次,其核心在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据林业专家介绍,落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1吨落叶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300至400公斤有机质,对维持林地肥力至关重要。此外,落叶层还为蜈蚣、马陆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及鸟类、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构成森林“小生境”的关键环节。“若游客大规模捡拾落叶,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微生物活动,甚至引发水土流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丽霞指出。此前,某景区百年“枫王”因游客折枝拍照受损,投保千万元的古树伤痕累累,此类案例更强化了景区对“人为干预”的警惕。然而,禁令的严格执行也引发了公众质疑。“赏枫的乐趣不仅在于远观,更在于近赏。”北京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道,“捡一片完整的枫叶夹在书里,或是举着落叶拍张氛围感照片,本是秋日出游的仪式感。”网友“秋日漫游者”更调侃:“难道看到地上的漂亮枫叶,只能蹲下来瞅两眼,连碰都不能碰?”这种“情感需求”与“管理规则”的碰撞,本质上是公众对景区角色定位的期待差异。光明网评论员指出:“景区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提供者,更是情感价值的传递者。若管理缺乏温度,容易让游客产生‘被施恩获准进入’的疏离感。”
面对争议,部分地区已尝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服务化解矛盾,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1. 分区管理:核心区禁入,互动区开放。徐州彭祖园景区将落叶处理划分为三类区域:道路上的彩色落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缓扫,供游客拍照;草地落叶堆积后用鼓风机清理,防止火灾;山林深处落叶则原地保留,形成天然覆盖物。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既保护了生态,又满足了游客需求。
2. 落叶缓扫:保留秋色的人文温度。山东淄博、青岛、威海等地自2023年起推行“落叶缓扫”政策,在36条道路和26处公园设置缓扫区域,保留银杏、法桐等树种落叶。淄博市市政环卫服务中心保洁科科长刘臻强调:“缓扫不是不扫,而是遵循‘雨后整体清理、腐坏及时清理、积聚适度清理’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留景观。”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更让市民感受到“被尊重和牵挂”的城市温度。
3. 文创替代:用纪念品传递环保理念。辽宁本溪老边沟景区可借鉴其他景区的成功经验,例如制作枫叶图案的书签、明信片或生态科普手册,作为游览纪念品免费发放。上海某公园曾推出“落叶认养”活动,游客可通过线上平台“领养”一片虚拟落叶,并收到定期推送的生态知识,这种创新形式既避免了物理接触,又深化了环保教育。
国际上,自然保护与公众体验的平衡已有成熟实践。日本京都岚山竹林小径通过设置“观叶步道”,引导游客在指定区域停留拍照,避免踩踏竹林根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则推出“生态背包”服务,内含放大镜、物种图鉴等工具,鼓励游客通过观察代替触碰。这些案例表明,严格禁令并非唯一选择,通过科学设计和引导,完全可能实现“零破坏”的深度体验。
“最好的文明游览,不是因噎废食的禁止,而是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生出爱护之心。”搜狐网评论指出。景区需转变角色,从“规则制定者”变为“生态教育者”,通过以下方式构建共治格局:透明沟通:在禁令区域设置科普牌,解释落叶的生态价值,用数据和案例增强说服力;技术赋能:利用AR技术开发“虚拟落叶”互动项目,满足游客拍照需求;公众参与:招募志愿者担任“生态向导”,在巡逻中传递保护理念,形成自发监督网络。
一片落叶的争议,实则是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深层叩问。当景区管理从“一刀切”转向“精细化”,从“禁止触碰”升级为“引导共情”,生态保护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毕竟,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心向善的映照——唯有让每个走进景区的人,在触摸秋色的瞬间感受到被温柔以待,才会从心底生出“守护这份美好”的自觉。这,或许才是环保最动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