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147亿半导体资产被荷兰冻结
【闻泰科技147亿半导体资产被荷兰冻结】10月12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巨头闻泰科技发布一则重磅公告,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其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价值147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及知识产权被荷兰政府冻结,冻结期长达一年。与此同时,荷兰企业法院紧急裁定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张学政职务,部分外籍高管更要求中方转让股权。这场突如其来的“法律风暴”,将中企海外并购的技术安全风险与地缘政治博弈推向台前。根据公告,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于9月30日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在未来12个月内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及公司架构进行任何调整。这意味着,这家年营收147亿元、掌握车规级芯片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技术转移、产能扩张甚至管理层更替等关键决策上均被“锁死”。更令市场震惊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同步采取紧急措施:不仅暂停张学政作为CEO的职务与职权,还导致闻泰科技暂时丧失对安世半导体的部分股东权利。尽管公告强调“经济收益权不受影响”,但运营效率的下滑已不可避免——决策链条延长、资源配置僵化,甚至可能波及与宝马、大众等车企的供应链合作。“这绝非普通的商业纠纷。”某国际律所合伙人指出,“冻结资产、罢免高管、限制股权,三重措施叠加,明显带有国家安全审查的色彩。”安世半导体原为荷兰恩智浦(NXP)的标准产品部门,2019年被闻泰科技以268亿元全资收购。这场跨国并购曾被视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蛇吞象”的经典案例:安世拥有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技术,其车规级芯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2024年营收占闻泰科技总营收的近四成。然而,技术价值越高,政治敏感度越强。近年来,欧洲多国以“技术外流风险”为由,加强对中国资本收购高科技企业的审查。2023年,德国政府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中企对一家半导体企业的收购;2024年,英国亦以类似理由否决某中资企业对芯片设计公司的投资。此次荷兰的冻结令,被业界视为“技术保护主义”的升级版。
“车规级芯片涉及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核心领域,欧洲不愿看到技术主导权旁落。”某半导体行业分析师表示,“安世半导体的案例警示我们:在全球化退潮的时代,技术收购的‘安全红线’正在收缩。”
公告披露的另一细节引发猜测: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闻泰科技转让股权,并推动削弱中方管理层控制权。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内部势力与外部监管的合谋”。
“外籍高管可能认为,中方控股会加剧技术转移风险,因此选择与荷兰政府‘站队’。”某跨国企业前高管分析,“但更深层的原因,或是中企与外籍团队在文化、战略上的长期分歧。”据知情人士透露,安世半导体被收购后,中方曾推动产能向中国转移,而外籍团队更倾向维持欧洲本土布局,这种矛盾在冻结令下被进一步激化。
闻泰科技在公告中强调“正积极采取法律救济”,并承诺“维系员工队伍、生产秩序和销售渠道稳定”。但法律专家指出,跨国诉讼耗时漫长,且荷兰法院的裁决已暴露出中企在海外司法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10月13日,闻泰科技股票及可转债复牌。尽管公司宣称“日常经营持续运转”,但机构投资者已用脚投票:复牌前夜,多家基金下调其估值,部分外资机构甚至预估“股价有三个跌停板的空间”。
“147亿资产冻结,相当于把闻泰科技的‘半条命’攥在别人手里。”某券商分析师直言,“更可怕的是信号效应——如果中企海外并购频遭政治干预,未来资本出海将更加谨慎。”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欧洲高科技行业的并购案同比减少57%,金额下降72%。
闻泰科技的遭遇,为中企全球化战略敲响警钟。过去十年,中国通过并购快速切入半导体、高端制造等领域,但如今,这条“捷径”正被地缘政治的“路障”阻断。
“真正的技术自主,不能仅靠买买买。”清华大学教授李明认为,“中企需要从‘资本输出’转向‘技术共生’:通过联合研发、专利交叉授权等方式,构建利益共享的生态链。”他举例称,华为与欧洲企业共建5G实验室、宁德时代与德国车企合资建厂,均是规避政治风险的可行路径。
而对于闻泰科技而言,当务之急是稳定安世半导体的运营,同时寻求与荷兰政府的对话。“技术可以冻结,但市场不会等待。”某行业观察家指出,“如果中企能在合规框架下证明‘技术留在本地、利益共享全球’,或许能打破当前的僵局。”
闻泰科技的147亿资产冻结事件,远非一起孤立的企业危机。它折射出全球化退潮时代的技术焦虑、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的复杂博弈。当“技术主权”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中企既需要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也需反思: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如何在技术合作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只会导致落后,而单边主义终将自食其果。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一个基于规则、开放包容的国际技术合作体系——在那里,资产不会被随意冻结,CEO不会被政治罢免,而创新,能真正跨越国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