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美威胁对华加征100%关税
【中方回应美威胁对华加征100%关税】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抛出一枚“关税炸弹”: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这一威胁距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10月9日发布稀土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公告仅隔一天,中美经贸博弈的火药味骤然升级。面对美方“以关施压”的霸凌行径,中方迅速亮明态度——若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必要且精准”的反制措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与全球产业链稳定。特朗普的威胁并非孤立事件。自2025年9月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以来,美方在20余天内密集出台对华限制措施: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通过“穿透性规则”扩大受管制企业范围,甚至以“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胁迫七国集团及北约对华加征50%-100%关税。此次100%关税威胁,被美方包装为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对等反击”,实则暴露其双重标准。数据显示,美国出口管制清单物项超3000项,而中国清单仅900余项;美方长期使用“最低含量规则”(低至0%)实施长臂管辖,却指责中国“破坏规则”。更荒诞的是,美方一边对华芯片、软件实施断供,一边要求中国开放稀土市场,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连华尔街分析师都直言“沦为笑话”。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攻势,中方在48小时内推出三项反制措施,形成“科技-资源-贸易”立体反击体系:科技领域划红线:将十多家涉及反无人机技术的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直指美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垄断野心。此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美方长期制裁中国科技企业的对等回应。资源领域控命脉:对稀土全链条实施出口管制,覆盖钐、镝等17种关键元素,涉及开采、冶炼、设备全周期。中国掌握全球90%的稀土加工量,美国军工、新能源产业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美方智库承认,此举“如同经济核战争”,迫使美企面临“断供危机”。
贸易领域增成本:对美国船舶收取阶梯式特别港务费,从每净吨400元人民币逐步涨至1120元,直击美国海运业软肋。此举是对美方此前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的正当反击,更将贸易战成本转嫁至美国消费者。
这三项措施环环相扣:科技限制阻断美方技术霸权,资源管制掐住美方产业咽喉,贸易收费推高美方通胀压力。中方用行动证明,面对霸凌,中国既有“奉陪到底”的底气,也有“精准打击”的智慧。
美方此轮攻势的深层动机,源于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焦虑。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突破,动摇了美国长期占据的高端产业霸权。以稀土为例,中国对含0.1%中国成分的境外物项实施管制,直接威胁美国F-35战斗机、导弹等武器生产——这些装备的雷达、导航系统均依赖中国稀土。
而美方的应对手段却陷入恶性循环:加征关税推高自身通胀(中金公司测算将提升PCE通胀1.9个百分点),技术封锁倒逼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如华大九天EDA软件已部分替代美系产品),经济胁迫促使盟友疏离(欧盟明确拒绝配合对华脱钩)。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连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都承认:“实现供应链多元化需要一代人时间,当前高度依赖中国的局面难以改变。”
美方的贸易霸凌已引发连锁反应。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因纺织品关税飙升被迫停工,全球通胀压力通过成本转嫁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因贸易战再下调。
反观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5%以下,东盟、欧盟及“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新增长极。内需方面,育儿补贴、城中村改造等政策对冲外部冲击,高端制造业(如新能源、半导体)的崛起更提供战略缓冲。正如外交部所言:“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中国有信心化危为机。”
中方始终强调,对话是解决分歧的唯一出路。商务部敦促美方“以两国元首通话共识为引领,通过平等协商管控分歧”,并承诺对合规的稀土民用出口申请“依法许可”。这种“以规则捍卫权益,以理性谋求共赢”的立场,与美方“极限施压”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经验表明,霸权思维终将落败。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引发全球贸易战,导致美国经济大萧条;今日美方重蹈覆辙,只会加速其霸权衰落。而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在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无论是RCEP的落地,还是中欧投资协定的推进,都彰显着多边主义的生命力。这场关税风暴,本质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碰撞:一方迷信武力与封锁,一方坚信开放与合作。中方的反制措施,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必然选择,更是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责任担当。当美方沉迷于“关税数字游戏”时,中国已通过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霸凌,而是以规则为剑、以共赢为盾,在博弈中开辟新局。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言:“中方不愿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贸易战。”这场较量的结局,或将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的走向——是继续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还是走向“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答案,取决于美方能否放下霸权执念,与中方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