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院士被蹭合影 合影当事人回应
【101岁院士被蹭合影 合影当事人回应】近日,一则由101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手书签字的严正声明引发舆论震动。这位被誉为“中国临床解剖学创始人”的百岁学者,在生日庆典期间遭广州温州商会发起人杨炯等五人冒充学生纠缠拍摄合影,相关影像被扩散至朋友圈及执业场所,试图营造“师出名门”的假象。事件不仅暴露了学术圈的名誉权保护困境,更折射出社会对知识分子尊严的漠视。2024年8月24日,南方医科大学举办“钟世镇临床解剖学思想研讨会”暨院士百岁庆典。据声明披露,杨炯等五人在未获邀请的情况下,通过哄骗手段冒领庆典服装及纪念品,强行与钟世镇院士拍摄视频及照片达十余分钟,甚至阻挠其他与会者与院士合影。现场目击者称,杨炯等人“大摇大摆”进出会场,行为举止与正常参会者格格不入。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影像随后被置于杨炯朋友圈及执业场所公开宣传。钟世镇办公室声明指出,杨炯作为广东肝病研究所及某肝诊所的法定代表人,其经营机构标注“非医疗不含诊疗服务”,却试图通过与院士的关联误导公众,存在虚假宣传风险。面对指控,杨炯于10月11日晚回应称,合影仅为“对活动及院士表达敬意”,未用于商业用途。他强调,参会的200余名学者均有类似合影,自己行为“非常正常”,且事后已删除朋友圈内容。对于冒领服装的质疑,他解释称服装为受邀教授提供,仅用于拍摄后即归还。然而,钟世镇方面提供的细节与杨炯说法存在矛盾。声明指出,杨炯等人在事发后先是承诺赔礼道歉,继而推诿责任,最终反咬维权方“穷追不舍”。这种“百般抵赖”的态度,被院士学生斥为“对学术尊严的公然践踏”。
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法律界人士分析,即便杨炯未直接谋利,但扩散影像的行为仍可能构成侵权。若合影被用于医疗宣传,导致患者误信其“权威背景”,则涉嫌违反《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
事实上,此类“傍名人”现象并非孤例。2014年,隆平高科以5151万元买断袁隆平院士姓名及肖像权独占使用权,成为国内首例院士肖像权商业化的典型案例。而钟世镇事件中,涉事方作为医疗从业者,利用院士形象包装“非医疗”机构,其潜在风险更值得警惕。
事件背后,折射出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合影文化”矛盾。一方面,学者参与公共活动时,合影常被视为对后辈的鼓励;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利用可能侵蚀学术纯粹性。某高校教授坦言:“曾有企业要求用我的合影宣传产品,我直接拒绝——学术声誉不是营销工具。”
钟世镇学生的发声更具代表性。他们指出,院士晚年更希望以学术成果被铭记,而非成为“合影背景板”。此次声明,实为对学术尊严的捍卫。正如声明中所言:“真正的学术影响力,源于对真理的追求,而非照片中的站位。”
从袁隆平肖像权案到钟世镇合影风波,公众人物形象管理的法律边界日益清晰。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蹭流量”成为常态,社会是否正在丧失对知识分子的基本尊重?
网友“学术观察者”的评论引发共鸣:“院士的合影不该是流量密码,而应是学术传承的见证。那些试图用照片包装自己的人,终究掩盖不了能力的匮乏。”的确,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学术圈,真正的权威从不需要“合影”证明——它体现在袁隆平院士田间地头的身影里,也镌刻在钟世镇手绘的解剖图谱中。
这场风波尚未平息,但它已为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尊重他人肖像权与名誉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而守护学术净土,则需要社会共同筑起法律的防线与道德的堤坝。钟世镇院士在声明末尾写道:“我这一生,只愿做解剖学的铺路石。”或许,这才是对所有“合影者”最深刻的回应——真正的敬意,从来不在镜头里,而在对知识的敬畏与传承中。当社会不再将院士头衔视为能随便“硬蹭”的标签,当每一次无底线的“傍名人”行为都付出代价,我们才能守护住来之不易的学术尊严与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