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错峰出游的“大聪明们”赚到了
【节后错峰出游的“大聪明们”赚到了】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市场热度空前,文化和旅游部今日公布的数据令人瞩目。在国庆中秋长达8天的假日里,全国国内出游人次高达8.88亿,相较于2024年国庆7天假期增加了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达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7天假期增长了1081.89亿元。在这股旅游热潮中,节后错峰出游现象格外引人关注,不少游客化身“大聪明”,选择在节后开启旅程,收获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尽管国庆中秋假期已过,但节后错峰出游的热度并未减退。记者从北京一家旅游预订门店了解到,该门店节后出境游预订情况十分火爆,较去年增长了20% - 25%。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避开国庆期间的人流高峰,选择在节后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踏上旅途。根据去哪儿平台数据,10月9日至11日,境外热门目的地酒店预订量同比激增近一倍,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长线产品预订量翻倍,日本东京、大阪的民宿早在8月底便被订满。这一现象与国内游客“拼假错峰”策略密切相关——超三成上班族选择“请3休12”延长假期,将返程高峰推迟至10月12日,直接拉动节后境外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2倍。以冰岛为例,雷克雅未克租车需求在国庆期间暴增210%,中国自驾游客为追逐极光、冰川等独特景观,不惜在节后以更高价格预订资源。而埃及、南非等非洲目的地,因野生动物观测、沙漠穿越等深度体验需求,酒店预订量同比分别增长200%和130%。即便是传统热门目的地日本,也因红叶季与错峰客流叠加,东京、京都的酒店价格较平日上涨40%。
来自四川的小胡(化名)在一家咖啡店工作,工作时间相对灵活,这为她选择错峰出行提供了便利。10月6日,小胡踏上了前往韩国的旅程。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国庆前几天,从成都飞往首尔的机票价格高达两千多元,而国庆后几天预订,机票价格降至一千多元。“我这次在韩国玩一周,花销最多六千,加上往返机票也不过万。”小胡感慨道,“这样算下来,与其在国内假期的人山人海中挤来挤去,不如出国好好玩一趟。”
然而,小胡的错峰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她原本期望的悠闲旅程还是遭遇了小插曲。“我下飞机就看到了国内来的旅游团,在弘大、明洞这些热门商业区逛街的时候,随便走两步就能听到说中文的。”小胡无奈地表示,“而且韩国那边很多店都能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感觉明明出了国,却还是有在国内的错觉。”
尽管如此,错峰出游依然有着独特的优势。除了机票价格的大幅下降,景区的人流量相对减少,游客能够更加从容地欣赏风景、体验当地文化,不必在排队和拥挤中消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些时间灵活的游客来说,错峰出游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业内专家表示,节后错峰出游热度的持续,反映了消费者旅游观念的日益成熟。游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节假日出游,而是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质和体验。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错峰出游有望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旅游方式。同时,旅游企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推出更多适合错峰出游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与往年“走马观花”的跟团游不同,2025年国庆出境游呈现“短线自由行+长线深度游”的分化特征。携程数据显示,5-6天的短线游中,马尔代夫、巴厘岛等自由行产品占比达54%;而10-13天的长线游中,跟团游占比超65%,“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11日游”“北欧五国13日游”等产品热度居高不下。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游客对“体验感”的极致追求。租租车市场负责人张晓珑指出,国庆期间出境自驾需求同比增长11.6%,冰岛、马来西亚、阿曼等地的租车时长平均延长7%,反映游客更倾向利用长假进行深度探索。在西班牙,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参观高迪建筑,而是通过包车游深入安达卢西亚乡村,参与橄榄油制作、弗拉门戈舞蹈等在地文化体验;在日本高松,自由行产品增设艺术节礼包、市中心酒店接驳服务,甚至支持加购一日游项目,精准契合年轻女性游客“高颜值、强文化”的需求。
当中国游客涌向海外时,入境游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的机票量同比增长33%,覆盖近百个城市。韩国、日本、蒙古游客成为主力,其中蒙古游客预订量同比激增9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大同;荷兰游客增长7倍,偏好丽江、银川等小众目的地。这一趋势与中俄互免签证政策密切相关。国庆期间,俄罗斯游客入境预订量同比增长75%,北京、上海、三亚等地酒店迎来大量说俄语的游客。为承接这波客流,国内景区加速服务升级:北京颐和园、天坛等五大公园安装3200余台中英文导览器,白塔寺、孔庙等博物馆开通英文线上导览专区;山西大同通过拓展国际航线,入境游预订量激增7倍,云冈石窟外常见举着自拍杆直播的海外游客。
尽管错峰出游成为主流选择,但黄金周旅游的“性价比困境”仍未根本缓解。国内层面,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率不足50%,迫使游客集中使用公共假期;海外层面,欧洲、非洲等长线目的地受季节限制,国庆成为最佳出行窗口。双重因素叠加下,即便选择错峰,游客仍需面对资源紧张、价格高企的现实。
以埃及为例,国庆期间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00%,但游客反馈“卢克索神庙人比庙柱还多”,热气球项目需提前3天预约。而在日本京都,岚山竹林小径在10月5日后仍挤满举着自拍杆的游客,当地民宿老板直言:“中国游客错峰来了,但日本秋色不等人,大家都想在红叶最盛时打卡。”
解决错峰出游的“伪命题”困境,需从供需两端发力。政策层面,可借鉴法国“假期奖金”制度,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将长假压力分散至全年;市场层面,景区应加快动态定价机制建设,如黄山对非周末时段实施门票折扣,分流高峰客流;技术层面,利用大数据预测客流,杭州西湖通过预约系统将高峰时段游客量降低15%,为其他景区提供借鉴。
当错峰出游从“策略”变为“刚需”,中国旅游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的变革。从“人从众”到“慢体验”,从“打卡”到“融入”,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游客的幸福感,更考验着全球旅游产业链的协同能力。或许在未来,当带薪休假真正落地、全球旅游资源均衡分布时,“错峰”二字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场说走就走、从容自在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