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应网传女儿高反被搭子抛弃
【母亲回应网传女儿高反被搭子抛弃】10月2日,四川甘孜丹巴县丹东镇卓雍措湖垭口附近,一场生死救援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展开。20岁刚从卫校毕业的江苏盐城女孩林月(化名),因严重高原反应和失温陷入昏迷,最终在路人、警方、医务人员的接力救援下脱离生命危险,但目前仍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抢救,尚未脱离危险期。这起事件因“搭子抛弃”的争议在网络引发热议,而母亲吴女士的回应,让事件背后的责任与人性问题更加复杂。10月2日,林月与两男两女共四名同伴相约徒步川西党岭地区。据吴女士透露,女儿是通过青年旅社或网络平台临时组队的“搭子”,彼此并不熟悉。当日下午,林月在海拔4700米处出现严重高原反应,伴随剧烈头痛、呼吸困难,随后陷入失温状态,身体逐渐僵硬。
“他们走到山上发现我女儿高反了,就把我女儿交给一对盐城老乡——一个16岁的高中生和他的师傅。”吴女士哽咽着回忆。16岁的射阳二中学生陈浩(化名)临时承担起救援责任,他背着重装徒步装备,搀扶着体重相当的林月向海拔更低处转移。途中,他们偶遇两名来自上海的医生,医生立即对林月实施急救,并联系丹巴县警方和镇政府工作人员。最终,在警察、医生的接力下,林月被背下山送至丹巴县医院。
然而,这场救援并未让林月脱离危险。由于病情危急,她当晚被紧急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诊断,林月患上高原性脑水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引发脑疝。10月9日,医院为她实施了紧急手术,但术后至今仍未苏醒,医生告知家属可能需二次手术,甚至面临成为植物人的风险。
10月9日,吴女士通过媒体首次公开回应事件。她含泪感谢所有参与救援的好心人:“如果不是遇到那么多好心人,情况可能更糟。”对于网络热议的“搭子抛弃”争议,吴女士表示:“女儿的同伴说他们尽力了,进山时手机没信号无法报警,下山后也去医院看过她,还送来了身份证。”但她也承认,自己并未亲眼见证同伴的救援过程,目前“第一时间还是救女儿,再考虑是否追究责任”。
根据林月父亲发起的“轻松筹”页面显示,10月2日当天,林月突发严重高原反应后,同行者曾尝试联系外界,但因山区信号中断未能及时报警。丹巴县110和医务人员接到路人报警后迅速出动,将林月从死亡线上拉回。吴女士透露,女儿刚入院时还能说话,两天后病情急剧恶化,最终陷入昏迷。
事件在网络发酵后,关于“搭子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讨论愈演愈烈。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198条,同伴在户外活动中对陷入危险者负有救助义务,若明知对方生命受威胁却故意遗弃,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2019年雀儿山高反弃救案中,涉事者曾被判过失致人死亡罪。
但本案的特殊性在于,同伴声称“手机无信号无法报警”。对此,户外安全专家李明(化名)分析:“高原徒步前应规划应急方案,包括携带卫星电话、提前报备行程。临时组队的搭子缺乏默契和责任约束,更容易在危机中暴露漏洞。”他强调,此次事件为户外运动敲响警钟:“挑战自我不能忽视风险,专业准备和可靠团队是生命底线。”
林月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兴起,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组队徒步、登山的现象日益普遍。然而,临时拼凑的团队往往缺乏专业装备、应急预案和责任约定,一旦发生意外,极易引发纠纷。
“她穿的衣服和装备,郊游还行,爬这种大山根本不行。”参与救援的驴友王女士回忆,林月当时仅穿着普通运动服,未携带保暖衣物和急救包。而同行者中,仅有一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
丹巴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当地已加强高原徒步线路的安全提示,并在热门景点增设医疗站。但专家呼吁,游客自身更需提高风险意识:“高原反应可能致命,未经专业训练、未做充分准备就贸然进山,是对自己和同伴的不负责。”截至10月10日,林月仍在ICU与死神赛跑。吴女士每天守在病房外,祈祷女儿能苏醒过来。这场意外,让一个普通家庭陷入深渊,也引发全社会对户外运动安全的深度反思。“她刚毕业,想挑战一下自己,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吴女士的话,道出了无数年轻冒险者的心声。但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每一次冒险的背后,都可能是家庭的破碎和无尽的遗憾。这起事件提醒我们:追求诗与远方时,请先系好安全绳;向往星辰大海前,请备好应急的灯。对自然的敬畏,对同伴的责任,对生命的珍重,才是所有冒险的起点。愿林月能早日醒来,也愿所有徒步者铭记: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安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