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高峰有人堵在了国外
【返程高峰有人堵在了国外】10月8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当国内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逐渐消散时,一场跨越国界的“返程大考”正在全球多地上演。从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的海关长队,到韩国首尔方向的高速公路拥堵,再到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交通预警,这场由假期返程引发的全球性流动,既折射出人类对团聚的渴望,也暴露出不同国家在应对大规模人口迁徙时的能力差异。“登机时间是10:50,但直到10:50我还在海关外面排队!”10月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中国旅客李先生举着手机,对着屏幕上跳动的排队时间焦急地抱怨。他所在的队伍前,数百名旅客攥着护照和登机牌,在仅开放的两个海关通道前缓慢挪动。
据现场旅客描述,布鲁塞尔机场当日客流量激增,但海关仅开放了两个非欧盟国家通道,而相邻的欧盟国家通道却空无一人。一位从巴黎转机的法国旅客调侃:“欧盟公民5分钟过检,非欧盟旅客可能要等1小时,这简直是‘双标’现场。”
李先生透露,他提前4个多小时到达机场,但退税、取登机牌和安检环节均需排队。“退税窗口排了20分钟,安检又等了半小时,最崩溃的是海关——明明登机时间到了,前面还有几十人。”最终,他不得不向航空公司申请延迟登机,才勉强赶上航班。
这场“堵途”并非孤例。同一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法国戴高乐机场,均有旅客反映海关效率低下,非欧盟旅客排队时间超过1小时。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总结:“出国玩要‘错峰’,回国更要‘错海关’!”
当欧洲旅客在机场“堵心”时,亚洲的返程大军正在高速公路上“堵车”。10月7日,韩国迎来返程高峰,全国高速公路车辆使用量达561万辆,其中首尔方向拥堵尤为严重。
据韩国道路公社预测,7日从地方返回首都圈的车辆约38万辆,首尔方向拥堵从早上7点持续至次日凌晨2点。以釜山到首尔为例,早上8点从收费站出发,预计行车时间达6小时50分,比平时多出3小时。有网友晒出导航截图:“釜山到首尔997公里,预计耗时6小时50分,平均时速不到150公里——这哪是高速公路,简直是‘龟速公路’!”
拥堵背后,是韩国独特的“双节”文化。中秋节当天(10月5日),韩国高速公路单日车辆使用量达667万辆,首尔方向拥堵持续至凌晨1点。一位从光州返程的司机苦笑:“扫墓、探亲、出游全挤在假期,不堵才怪!”
将视野扩大至全球,返程高峰的“堵途”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在美国,劳动节返程遇上极端天气与空气污染,大平原中部、田纳西河谷部分地区面临洪水威胁,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臭氧水平超标,当局呼吁民众减少户外活动。
意大利则在8月迎来夏季假期返程高峰,交通部门预测周一将出现严重拥堵,未来两周实施“红色”交通管制。日本新年返程期间,多地高速公路拥堵,有司机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在高速上堵了3小时,孩子都问‘我们是不是住在车里了?’”
这些场景与中国的返程高峰形成鲜明对比。10月9日,深圳市主城区平均时速达41.64公里,拥堵指数仅1.245,处于畅通状态。有网友对比:“国内高速堵是‘短痛’,国外机场堵是‘长痛’——还是祖国的基础设施靠谱!”
返程高峰的“堵途”,本质上是人类对团聚的渴望与现实流动成本的碰撞。法国网友曾评论:“回一趟家花几百元油费,就为与家人吃一顿饭,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这种浪漫,在韩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同样存在——中秋扫墓、新年团聚、暑假出游,假期成为家庭情感的“粘合剂”。
但流动的代价同样显著。澳洲网友曾感叹:“中国的劳动者远离家乡到大城市上班,是为了挣更多钱养活家人。”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的生存策略,在返程高峰中转化为高速公路上的长龙、机场里的队伍。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在应对返程高峰时的能力差异。中国通过提前发布交通预警、增设临时通道、推广电子通行证等措施,尽量缓解拥堵;而部分国家因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效率低下,导致旅客长时间滞留。正如格鲁吉亚网友所言:“在中国,即便拥堵也看不到暴力,因为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财产和安全。”
返程高峰的“堵途”,是全球化时代人类迁徙的缩影。它既有团聚的温暖,也有流动的疲惫;既有基础设施的比拼,也有文化心理的共鸣。当布鲁塞尔机场的中国旅客终于登上航班,当韩国高速公路上的司机驶入首尔市区,当国内高速上的车流逐渐消散——这场全球性的“返程大考”,终将化为记忆中的一段插曲。但它提醒我们:无论路途多么拥堵,对家的向往始终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无论国家如何不同,对团聚的珍视始终是跨越文化的共识。或许,这就是返程高峰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流动中寻找归属,在团聚中凝聚力量,在每一次迁徙中,书写属于人类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