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售罄 年轻人涌入医院抢面包
【一小时售罄 年轻人涌入医院抢面包】“甘麦大枣包还有吗?”“七宝美髯包限购几个?”近日,扬州市中医院食堂窗口前已排起百米长队。这款售价4.5元至12.5元不等的药膳面包,上市首日便创下1小时内售罄3000个的纪录,如今日均销量稳定在2500个以上,成为继贵州省医月饼后,医疗系统跨界食品领域的又一现象级案例。
“口感像云朵一样柔软,带着淡淡的茯苓香。”25岁的白领李薇在社交平台晒出刚买的“八珍司康”,配文“比专家号还难抢”。这款融合了党参、白术等八味药材的面包,与“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共同构成扬州市中医院的“养生三件套”,日均吸引超800人次购买,其中65%为25-35岁的年轻群体。
类似场景正在全国蔓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食坊”内,荷叶消暑包、麦冬吐司日均售出600份;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出的“折耳根面包”,因独特地域风味成为游客伴手礼新选择;同仁堂知嘛健康北京五棵松店则以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等创新产品,单店月销突破2万件。
“现代人90%的疾病源于生活方式失衡。”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指出,高强度工作、不规律饮食使85%的职场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此背景下,医院面包的走红绝非偶然。
“看到‘中医院研发’几个字,就觉得比网红店靠谱。”从事IT行业的张宇坦言,他每周会专程驱车20公里购买药膳面包。这种信任源于医院的专业背书——扬州市中医院面包由营养科团队耗时8个月研发,每款产品均标注药材功效与食用禁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麦冬吐司则通过低温发酵技术,确保药材活性成分保留率超85%。
相比市面上动辄30元以上的“轻食代餐”,医院面包展现出极致性价比。扬州市中医院面包均价10元,最便宜的茯苓饼干仅4.5元;贵州省医月饼通过子公司规模化生产,将单价控制在15元以内,较同类产品低40%。这种“高品质+低价格”的组合,精准击中年轻人“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心理。
在小红书平台,“医院面包打卡”话题浏览量突破3.2亿次。一网友的测评视频获赞,评论区高频出现“求代购”“哪家医院有卖”的询问。这种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使医院面包快速突破地域限制。数据显示,知嘛健康门店的烘焙产品中,35%的销量来自线上渠道。
尽管市场火爆,但关于医院面包的质疑声从未间断。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提醒,药膳面包的中药添加量通常不足面粉的5%,其调理效果远不及专业药剂。“长期食用可能因药材偏性导致体质失衡,如热性体质者过量摄入桂圆、红枣可能引发上火。”
对此,扬州市中医院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食品不能替代药物”,并设置单款限购2个的规则。程凯教授建议:“可将医院面包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但若想改善健康状况,仍需结合运动、作息等综合调理。”
医院面包的爆红,折射出消费场景的深刻变革。传统医院正从“治病场所”向“健康生活服务商”转型:空间重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面包房与中医文化展区结合,消费者选购时可扫描二维码获取药材知识;服务延伸: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推出“面包+中医问诊”套餐,购买满50元可享免费体质辨识;品牌孵化:贵州省医通过成立食品子公司,将月饼销往全国23个省份,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40%。
这种转型不仅为医院带来非医疗收入(扬州市中医院烘焙业务月均创收15万元),更重塑了公众对医疗机构的认知。“原来医院也可以这么温暖、有生活气息。”90后消费者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医院面包的走红,本质上是年轻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集体投票。当“保温杯里泡枸杞”升级为“边吃面包边养生”,当“朋克养生”从调侃变为现实,这场消费革命正在重塑整个食品行业。
然而,任何热潮都需警惕过度商业化。部分商家借“医院同款”概念推出高价仿制品,某电商平台“中医院面包代餐粉”单价高达98元,实则仅为普通麦片添加微量药材。对此,扬州市中医院已发布严正声明,强调仅授权院内食堂窗口销售,并呼吁消费者理性选择。
正如盘古智库研究员江瀚所言:“医院面包的价值不在于其药用功效,而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当我们在清晨排队购买一个药膳面包时,买的或许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身体与心灵的平衡点。
这场由医院面包引发的养生革命,终将回归到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健康,从来不在某个爆款产品里,而在我们每一天的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