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始追求“情绪旅游”
【年轻人开始追求“情绪旅游”】2025年国庆前夕,年轻人用脚投票将“情绪旅游”推上热搜,他们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发圈”的传统模式,转而追求能治愈心灵、重构自我的深度体验。这场变革背后,是Z世代对生活本质的重新定义。在杭州工作的互联网运营李然,今年国庆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旅行方式——去景德镇学陶艺。三天时间里,她跟着非遗传承人揉泥、拉坯、上釉,指尖沾满陶土时,突然理解了“匠人精神”的真正含义。“这不是旅游,是给灵魂充能。”她在朋友圈写道。这种转变折射出年轻群体的集体焦虑。据《2025国民情绪消费报告》显示,98%的受访者存在情绪困扰,其中32%将旅行视为主要解压方式。当“特种兵式旅游”“寺庙祈福热”“反向旅游”等新现象涌现,旅游的本质正在发生质变:从空间位移转向情绪修复,从景观消费转向自我重构。“情绪旅游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建立与世界的深度连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明指出,“年轻人通过旅行寻找情感共鸣,本质是在重构被异化的生活意义。”在绍兴鲁迅故里,游客可以跟着Q版鲁迅人偶穿越百草园,在乌篷船上重温《社戏》场景;在湖州善琏镇含山村,300名游客在村民NPC引导下,白天探访笔墨工坊,夜晚破解实景剧本杀;在淄博红叶柿岩景区,年轻人跟着灯光夜漂,在篝火旁与陌生人即兴舞蹈……这些创新场景,正在重塑旅游业的DNA。
“情绪价值需要可触摸的载体。”携程研究院院长冯晓华分析,成功的情绪旅游产品往往具备三大要素:强互动性(如陶艺制作、剧本杀)、文化沉浸感(如非遗体验)、社交破冰机制(如音乐节陌生人互动)。在云南,多家旅行社推出“焦虑寄存”服务,游客可将工作压力写在纸条上投入“情绪解压箱”,这种仪式感设计使当地复游率提升40%。
技术赋能正在打开新维度。山东美术馆的“无限之海”数字艺术展,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置身深海漩涡;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宋潮元宇宙”,游客可穿戴设备与虚拟历史人物对话。这些创新证明: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情感传递的催化剂。
面对情绪消费浪潮,传统旅游城市正在经历阵痛与蜕变。曾靠“玻璃栈道”“天空之镜”等网红项目爆红的某景区,今年游客量同比下降65%,而深耕文化体验的绍兴、景德镇等地,国庆前三天游客量同比增长120%。“同质化人造景观的时代结束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强调,“未来的竞争核心是情感连接能力。”
领先者已展开布局。成都整合大熊猫基地、川剧变脸、茶馆文化,打造“巴适生活”IP;淄博推出“烧烤+陶琉+夜游”情绪套餐;阿勒泰借势《我的阿勒泰》影视热,开发“草原疗愈之旅”。这些案例揭示:地方特色不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情感记忆的精准投射。
“每个城市都该找到自己的情绪密码。”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副总裁陈辉认为,就像成都的“闲适”、长沙的“烟火气”、苏州的“雅致”,情绪旅游要求目的地建立独特的情感坐标系。
这场旅游革命的影响远超产业范畴。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穿汉服的游客与NPC互动时,常有人突然落泪;“村BA”篮球赛现场,观众随着比赛节奏自发跳起篝火舞;在蜜桃音乐节,上万人在暴雨中合唱《后来》,雨水与泪水交织成最真实的情感宣言。
“这是社会情绪的安全阀。”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陆琳指出,当年轻人愿意为“一场演唱会”“一次陶艺课”“一个剧本杀”奔赴千里,本质上是在寻找情感共鸣的社群。这种集体治愈,正在消解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数据印证着这种变化。美团平台显示,2025年国庆期间,包含非遗体验、音乐节、实景剧本杀的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300%,而传统观光游订单下降18%。“情绪消费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而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阿里研究院专家张薇预测。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情绪旅游的爆发绝非偶然。当“内卷”“躺平”“精神内耗”成为时代关键词,年轻人用旅行投票,选择了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生存方式——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在流动中重构现实;不是否定工作,而是在休憩中积蓄能量。
这种转变对文旅产业提出更高要求: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从空间竞争转向情感竞争,从标准化产品转向个性化体验。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瑞所言:“未来的旅游胜地,将是那些能让人‘带着故事离开,带着力量回归’的地方。”
当最后一批游客离开景德镇陶艺工坊,夕阳将未完成的陶坯镀上金边。那些沾满泥点的双手,那些与匠人交谈的夜晚,那些突然顿悟的瞬间,终将沉淀为生命的养分。这或许就是情绪旅游最动人的本质——它不仅是空间的位移,更是心灵的朝圣;不仅是风景的观赏,更是自我的重逢。在这场治愈革命中,每个年轻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生活不止有KPI,还有诗与远方;世界很大,但总有一个角落,能让心灵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