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坚点赞湖北文旅花式整活
【赵立坚点赞湖北文旅花式整活】近日,赵立坚转发湖北文旅“整活”视频。视频中,一只憨态可掬的虚拟恐龙幼崽手持热干面碗,在黄鹤楼前摆出“打卡”姿势,随后又“蹦跳”至湖北省博物馆门口,与越王勾践剑的展柜“同框合影”。这一打破虚实界限的创意宣传,不仅被外交部前发言人赵立坚转发点赞,更在社交媒体掀起“跟着恐龙游武汉”的热潮,成为文旅融合创新的新标杆。不少网友直呼:要跟着恐龙崽一起云游武汉!!此次引爆网络的“恐龙崽”视频,由湖北文旅部门联合AI技术团队打造。通过Sora等文生视频模型,团队仅用数小时便完成了从脚本构思到场景渲染的全流程——虚拟恐龙在武汉地标间的“行动轨迹”被精准植入真实街景,热干面的蒸汽、黄鹤楼飞檐的倒影等细节均达到电影级质感。这种“虚实共生”的呈现方式,既规避了传统实景拍摄的成本与时间限制,又以超现实趣味击中年轻群体对“赛博朋克式旅行”的想象。
“恐龙崽吃热干面”的设定更暗含文化巧思。视频中,虚拟生物用“爪子”捏着筷子挑面的动作,被网友戏称为“史前文明与荆楚美食的跨时空对话”。湖北大学旅游管理教授李明指出:“这种技术赋能下的文化解构,让严肃的历史地标焕发轻松气质,符合Z世代对‘深度体验+浅层表达’的双重需求。”数据显示,视频发布后72小时内,#跟着恐龙游武汉#话题阅读量突破3.2亿次,黄鹤楼景区周末客流量同比增长41%。
赵立坚的转发行为,为这场本土创意注入了国际传播势能。作为曾多次推介湖北抗疫成果的外交发言人,其社交媒体账号自带“权威背书+流量聚合”效应。此次他配文称:“从抗疫英雄到文旅先锋,湖北的重生故事充满力量。”这句评价迅速引发外媒关注,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通讯社转载报道时,均将“恐龙视频”与湖北2021年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并置,强调其“从硬核抗疫到软性传播”的转型路径。
这种“官方点赞+民间创作”的联动模式,恰与当前文旅传播的“去中心化”趋势契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队分析指出:“传统文旅宣传依赖明星代言或宏大叙事,而AIGC技术让普通网民成为内容生产者。赵立坚的转发实质是‘官方认证’了这种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合法性,形成‘技术创作-民间传播-官方背书’的闭环。”
湖北文旅的“整活”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武汉曾以“恐龙占领四大地标”事件制造话题;2025年暑期,“跳东湖”水上运动与AIGC虚拟形象的结合,更让东湖景区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这些案例背后,是湖北“后疫情时代”文旅转型的深层逻辑: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人-场-货”关系,将城市历史资源转化为可交互、可传播的数字资产。
但热度之下亦有隐忧。部分网友质疑“过度娱乐化会消解文化厚重感”,更有学者提醒需警惕“技术至上主义”导致的同质化竞争。对此,湖北省文旅厅负责人回应称:“我们正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确保虚拟形象与城市精神的契合度。例如恐龙崽的‘热干面之举’,实则是对武汉‘码头文化’中包容特质的隐喻。”
从2021年外交部蓝厅的全球推介,到2025年AIGC虚拟形象的破圈传播,湖北文旅的进化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城市形象的塑造,既需要“硬核实力”的支撑,更依赖“软性表达”的创新。当赵立坚点赞的“恐龙崽”在黄鹤楼前与夕阳合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座英雄城市在复苏之路上的文化自信——它既敢于直面疫情的伤痛,也乐于以幽默姿态拥抱未来。正如网友所言:“跟着恐龙游武汉,游的是地标,品的是烟火,悟的是重生。”这或许正是中国城市文旅融合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