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地震亲历者:像有人使劲摇床
【甘肃陇西地震亲历者:像有人使劲摇床】2025年9月27日清晨5时49分至6时28分,甘肃定西市在40分钟内连续发生4次地震,主震为5.6级,后续伴随2.8级、4.5级及4.3级余震,震源深度均为10公里。#甘肃陇西地震亲历者:像有人使劲摇床# 此次地震群引发兰州、天水、青海民和及陕西宝鸡等地强烈震感,陇西县首阳镇等震中周边乡镇出现房屋墙体裂缝、瓦片脱落及土墙倒塌现象。同时,根据多位市民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家中监控视频显示,地震来临时,屋内物品剧烈晃动,持续时长超过20秒。有市民在视频中描述,那种晃动感"就像有人使出浑身力气在拼命摇床,连挂在墙上的相框都跟着来回摆动"。家住陇西县某高层住宅21楼的董女士回忆称,第一次5.6级主震发生时,她正躺在床上休息,突然被剧烈的晃动惊醒,"整个床都在左右摇晃,床头柜上的水杯全倒了,窗帘也被晃得哗啦作响,真的就像有个人站在床边死命摇床似的"。
考虑到自己住在21层的高楼,且地震发生时窗外正下着大雨,董女士当时并未按照常规的防震建议立即下楼前往空旷地带躲避,而是选择先留在室内观察情况。她迅速躲进卫生间三角安全区,双手紧紧抓住洗手台边缘。然而,当几分钟后3.8级的余震突然来袭时,她明显感觉到比第一次更强烈的垂直震动,"这次连卫生间瓷砖都在咯吱作响",意识到情况可能比预想中严重,她这才抓起外套匆匆跑下楼去。此时,楼下小区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同样因余震而跑下楼的居民,有人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有人搀扶着年迈的老人,大家脸上都带着紧张与后怕的神情,不时抬头望向自己居住的高楼。
与此同时,远在兰州的段女士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她家人的情况。她的家人居住在定西市陇西县桦林村的棉柳滩,那里恰好是此次地震的震中地区。早上地震发生后不久,家人便紧急给她打来了视频电话。通过视频,段女士看到村里许多老旧的土房子在地震中倒塌,即便是未倒塌的房屋,墙壁也出现了明显的裂缝,情况令人揪心。,并且余震也很明显且频繁。大部分人都跑到了空旷地带,暂时没有人员伤亡,水、电、网络也是正常状态。
此次地震群呈现典型的“主震-余震型”特征。主震发生于定西市陇西县(北纬34.89度,东经104.59度),震源深度10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后续余震在空间上集中于主震周边10公里范围内,时间上密集于40分钟内,符合浅源地震能量快速释放的规律。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形成“三级联动”救援格局:
定西支队前突分队:15分钟内抵达震中陇西县首阳镇,使用生命探测仪对3处倒塌民房进行排查,确认无被困人员;
兰州、天水支队增援:280名消防员、42辆消防车及破拆工具、无人机等装备集结待命,形成东西双向救援通道;
省级指挥部协调:甘肃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地震、交通、民政等部门召开紧急会商会,调拨500万元应急资金,并通知周边市县储备帐篷、棉被等物资。
在交通管制方面,定西市公安局对316国道陇西段实施双向封闭,引导社会车辆避让救援通道;天水市交通局启用应急物资绿色通道,确保40辆救灾卡车优先通行。医疗救援层面,定西市人民医院组建3支医疗队共60人,携带便携式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驻扎震中,截至当日12时已接诊12名轻伤患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称,此次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临潭—宕昌断裂带,该带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活跃,2013年定西岷县-漳县6.6级地震、2014年玉树7.1级地震及2025年芦山6.0级地震均与之相关。地质调查显示,近十年该断裂带累计位移2.3米,应力积累临界。从板块运动看,印度板块向北推挤青藏高原,使断裂带周边地壳应力累积,最终以地震释放。2025年1-9月,甘肃南部2.0级以上地震147次,频率提高32%,地壳活动高敏感。
对比2013年定西地震,2025年应急体系进步明显:响应速度上,省级救援力量抵达时间从2小时15分缩短至15分钟;技术装备方面,从人工排查变为投入无人机航拍等设备,排查效率提升4倍;次生灾害防控上,2013年地震引发23处山体滑坡致12人遇难,2025年提前监测未发生重大次生灾害。但挑战仍在,陇西县部分农村土木结构房屋在5.6级地震中易墙体开裂,震中20公里范围内1.2万间土木房屋需加固,占农村住房总量28%。此次定西40分钟地震群凸显构建韧性社会的紧迫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成关键课题。专家结合定西实际,从三方面提出建议:
工程加固:针对农村土木结构房屋全面抗震改造,通过政府补贴等推广轻钢结构住宅,加固既有房屋,5年内将农村房屋抗震设防达标率从不足50%提至80%。监测预警:在临潭—宕昌断裂带增设10个GNSS观测站,实现毫米级监测,将地震预警时间从15秒延长至30秒。
最后,在公众教育层面,需开展“地震第一响应人”培训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基本急救和灭火技能的社区志愿者,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5名以上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将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应急圈”,有效弥补专业救援力量到达前的空白期。
甘肃定西的这场40分钟地震群,既是自然力量对人类社会的警示,也是对社会应急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从地震发生后二级应急响应的快速启动,到对南北地震带地质构造的深入解密,这场地震为完善防灾体系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它提醒我们,只有当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完善的制度保障形成合力,当每个个体的防灾意识与全社会的应急行动同频共振,我们才能在与地球的“对话”中,更好地守护生命的尊严与希望,构建真正具有韧性的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