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刮风墙皮脱落 女子被砸进ICU
【雨天刮风墙皮脱落 女子被砸进ICU】9月19日下午,因下雨天路边建筑墙皮突然脱落,郑州市民吉女士在下班途中被砸进ICU,物业表示:将动工维修排除安全隐患并协商赔偿。如今,当事人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但据视频显示,当事人脸上的伤痕依旧清晰可见,眼眶仍充血,她指着自己眼眶附近表示,“凹陷处骨折,这个地方没有一点知觉,十分僵硬,腰部第四根肋骨断了,身上全是擦伤”。当事人丈夫在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地直言道:"这个责任绝对在物业方!当天我们只是像往常一样正常走在马路上,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危险行为。可物业连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没做好,事发路段连个警示牌都没有立起来,这完全就是管理失职!"当事人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仍心有余悸,她声音微微颤抖地回忆道:"那天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后高高兴兴往家走,想着晚上给家人做顿好吃的。可刚走到小区附近,突然就感觉被一个重物狠狠拍在头上,那股冲击力让我眼前一黑,当场就晕过去了。等我迷迷糊糊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病床上了,脑袋又疼又晕,这简直就是飞来横祸啊!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好好走在路上怎么就遇上这种事。"据李女士详细描述,当天正值大风天气,狂风呼啸着席卷街道。她行走在路旁时,一栋居民楼的外墙皮突然大面积脱落,那些飞溅的碎块带着巨大的冲击力,正好砸中毫无防备的她的头部,导致她当场昏迷。
经现场初步调查显示,这起墙皮脱落事故可能涉及多方责任主体。其中,建筑物产权方作为建筑的所有者,对建筑整体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物业管理方负责日常的维护管理,对建筑外墙的状况有监督和处理的义务;而原施工单位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建筑后续的安全状况。根据相关法规,若该建筑仍在法定保修期内,那么按照规定就应由原施工单位承担保修责任,及时对脱落墙皮等问题进行修复;若已超出保修期限,物业管理方则需提供完整的定期检查记录和维护台账,以此来证明自己尽到了管理义务,否则就可能被认定未尽到管理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53条明确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在这起墙皮脱落事故中,涉事各方需自行举证免责,若无法证明自身无过错,否则将面临法律追责。
当地住建部门在得知此事后,已迅速介入调查,要求责任方积极配合救治伤者,并尽快查明事故原因。物业方也及时表态,表示将立即对小区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同时制定详细的维修方案,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不仅仅是某一栋建筑的安全问题,更是整个公共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漏洞。目前公共建筑数量众多,管理难度大,如何确保每一栋建筑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步调查显示,墙皮脱落可能涉及建筑物产权方、物业管理方或施工方。在建筑保修期内,施工单位需承担保修责任,及时修复建筑出现的问题;若超出保修期,物业则需证明已履行定期检查、维护义务,否则可能承担管理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253条,建筑物、构筑物脱落造成他人损害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需承担侵权责任,除非能证明自身无过错。这一法律规定,为责任界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然而,在现实操作中,责任界定并非易事。产权方可能以“已将管理权委托给物业”为由推脱责任,声称自己不应承担直接的管理责任;物业方可能声称“已进行日常检查,但无法预见极端天气导致的墙皮脱落”,强调自己已经尽到了一定的管理义务;施工方则可能强调“工程已通过验收,超出保修期后不再负责”,认为自身不应再对建筑出现的问题负责。各方各执一词,让责任认定陷入僵局。但无论如何,李女士作为无辜的受害者,其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责任方不能以任何理由逃避应尽的义务,必须对李女士的伤害负责,给予合理的赔偿和妥善的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老旧建筑的外墙皮脱落、阳台栏杆松动、广告牌摇摇欲坠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安全隐患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相关监管部门在日常巡查中,是否存在疏忽?对于物业等管理方的监督是否到位?这些都是亟待反思的问题。公共安全无小事,任何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构建公共建筑安全长效机制刻不容缓。首先,产权方、物业方和施工方应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签订详细的管理协议,确保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责任落实到位。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制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跟踪整改情况。同时,鼓励市民参与监督,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市民在行走过程中,能够主动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避免类似吉女士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雨天墙皮“飞祸”,不仅给吉女士带来了身心之痛,更让我们看到了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只有明确责任、加强监管、构建长效机制,才能让市民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安全与温暖,让这样的“飞来横祸”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