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偷绑银行卡5天花2万
【11岁男孩偷绑银行卡5天花2万】一款游戏皮肤售价148元,一场直播打赏可达8万元,一个未成年人一晚充值4万余元抽取盲盒皮肤……这些数字背后是逐渐低龄化、大额化的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现象。“感觉很气派,可有面子了。”当被问及为何持续打赏主播时,一名11岁男孩这样回答。在短短五天内,他偷偷绑定家长银行卡,为主播“陪玩”服务消费一万多元。类似事件并非个例,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审结的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平均标的额高达8万余元,单案最高标的额甚至达到310万元。此类事件频繁发生,凸显了移动支付普及背景下未成年人消费监管的盲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消费行为呈现明显的低龄化、大额化趋势。日喀则公安机关统计显示,仅2025年1月至6月底,该市就发生了10起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进行游戏或平台充值的事件,总损失8万余元。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形式日趋多元。从购买游戏皮肤、装备到直播打赏,再到最新出现的主播“陪玩”服务,诱惑力不断增强。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姜颖指出,一起案件中,未成年人为抽取其心仪的游戏盲盒皮肤,仅一晚就充值4万余元;另一起案件中,未成年人因轻信主播关于打赏可送礼物的宣传,一场直播就打赏了8万元。这些巨额消费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明显不相适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MCN机构将目标转向未成年人,用“能出名”“赚钱快”等虚幻承诺吸引他们。一些机构甚至要求未成年主播超时长直播,下播后还要与“榜一大哥”维系感情,常常工作至凌晨。
“感觉很气派,可有面子了。”这句简单的表述揭示了未成年人一掷千金背后的心理动机。在虚拟世界中,打赏和充值行为能带来即时满足感和社交认可。未成年人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虚拟装备和打赏行为成为他们获取关注和建立自信的捷径。一款昂贵的游戏皮肤、一次慷慨的主播打赏,都能在虚拟社区中换来短暂的“尊重”和“崇拜”。然而,这种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满足感极其脆弱。当消费能力无法支撑欲望时,未成年人可能采取更极端手段。如重庆一名11岁男孩为购买游戏皮肤和装备,花掉了母亲治病的5万多元救命钱。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不理性消费后,维权之路往往充满挑战。日喀则公安机关一位民警表示:“游戏平台的退款审核机制复杂,对证明材料的要求严格。我们需要多次填写信息、上传材料,还要反复与平台沟通协调,这不仅增加了时间和精力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退款周期。”即使公安机关介入,退款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在日喀则处理的一起案例中,嘎女士的孩子在某游戏中多次充值10400元,经民警11天持续协调,最终只追回7300元。
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超出年龄、智力范围的民事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才有效。但实际操作中,家长需要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消费确由未成年人完成。
平台在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保护方面存在明显漏洞。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一个典型案例显示,某游戏公司在识别玩家为未成年人后,未对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进行锁定,反而提示未成年人玩家可以通过“编辑身份信息”的方式修改实名认证信息,从而消除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
部分MCN机构更是公然规避监管。有招聘人员直接支招规避实名认证:“前期可以用别人的账号,找一个熟悉的成年人完成直播实名认证,绑定自己的账号提现。” 这种故意规避监管的行为,加剧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风险。
平台身份验证机制的不完善,为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进行消费提供了可能。如重庆一名11岁男孩无意中看到母亲看病历时输入的密码,随后登录微信绑定银行卡进行消费。
防范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需要技术手段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北京互联网法院建议家长要妥善保管各类网络账号及支付密码,定期核查账户流水,一旦发现异常消费应当立即修改密码,及时联系平台。日喀则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家长,务必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引导与监管。建议不要将支付密码告知孩子,日常支付时注意保密。若将手机交由孩子使用,最好不要绑定大额银行卡,从源头上降低经济损失的风险。
在技术层面,家长可充分利用“未成年人模式”,设置消费限额,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平台也应加强身份验证,如实施“人脸识别+监护人认证”机制。
11岁男孩5天消费1万多元为主播“陪玩”买单的事件,只是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现象的冰山一角。随着移动支付普及和网络消费形式多样化,类似案例呈现低龄化、大额化趋势。
面对这一现象,家长需要加强监护和引导,平台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监管部门也需完善相关法规。只有形成家庭、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护网络,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行为,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正如日喀则公安机关所提醒的:“家长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手机的依赖,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增进亲子互动与情感交流。” 真正的“气派”和“面子”,不应建立在虚拟消费之上,而应来源于健康的家庭关系和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