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2人非法破解无人机系统被查处
【净网:2人非法破解无人机系统被查处】2025年9月,公安部“净网行动”再传捷报:浙江衢州、山东临沂两地公安机关分别侦破两起非法破解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案件,犯罪嫌疑人陈某强、张某玲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被依法刑事拘留。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无人机技术滥用的安全隐患,更引发社会对低空领域安全治理的深度思考。在浙江衢州,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历时6个月侦查,揭开了一条完整的无人机破解黑色产业链。犯罪嫌疑人陈某强自2020年起,通过境外暗网平台购买破解工具,利用技术手段绕过无人机厂商设置的地理围栏、限高禁飞等安全防护措施。其作案手法极具隐蔽性: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无人机解锁服务”广告,以每台500元至2000元的价格招揽客户,交易全程使用虚拟货币支付、境外服务器中转数据。至案发时,已非法破解无人机200余台,涉及大疆、道通等主流品牌,非法获利超10万元。山东临沂的张某玲案则呈现“专业化”特征。这名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犯罪嫌疑人,通过逆向工程分析无人机固件代码,开发出定制化破解程序。其客户群体涵盖航拍爱好者、测绘公司甚至个别物流企业,部分被破解的无人机被用于未经审批的禁飞区航拍。警方在查获的作案电脑中发现,张某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详细记录每台无人机的型号、破解参数及使用场景。“这些行为已突破技术探索的边界,构成对公共安全的直接威胁。”公安部网安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被破解的无人机可能被用于非法测绘、隐私侵犯甚至恐怖活动,其危害性不亚于传统犯罪。
两起案件的侦破,暴露出无人机非法破解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浙江衢州案中,警方查获的证据显示,陈某强与上游黑客组织存在密切联系——其使用的破解工具源自某境外黑客论坛,该论坛专门提供各类物联网设备漏洞利用程序。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被破解的无人机被转售至东南亚地区,用于非法测绘边境地形。
山东临沂的案件则揭示出“破解-销售-再破解”的恶性循环。张某玲在提供破解服务的同时,还向客户传授“二次破解”技术,导致部分无人机被多次转手后仍能突破安全限制。警方在抓捕现场查获的交易记录显示,某测绘公司为规避监管,竟将10台无人机分批交给不同破解者处理,形成“分散破解、集中使用”的犯罪模式。
“这种产业化犯罪极大增加了监管难度。”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专家李明分析,当前无人机破解技术门槛持续降低,普通技术人员通过购买现成工具即可实施犯罪,而黑色产业链的跨境特征更使得溯源打击困难重重。
两起案件的司法处理,彰显了我国对技术犯罪的零容忍态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浙江衢州案中,陈某强因破解无人机数量多、涉及地域广,被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或将面临五年以上刑期。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处理中首次明确将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认定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公安部网安局发布的《无人机安全管控指引》强调,正规厂商生产的无人机均内置电子围栏、限高模块等安全机制,这些功能属于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任何绕过、修改或删除这些保护措施的行为,均构成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
“法律不是技术发展的枷锁,而是保障安全的底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伟指出,随着低空经济快速发展,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千万架,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案件曝光后,引发社会对无人机安全管理的广泛讨论。某物流企业负责人透露,其公司曾因员工私自破解无人机限高功能,导致设备在山区坠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普通市民则更担忧隐私安全——被破解的无人机可能携带高清摄像头,轻易突破住宅、学校等敏感区域的物理屏障。
对此,公安机关呼吁建立“技术防控+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共治体系。大疆创新等企业已推出“地理围栏2.0”系统,通过动态加密技术提升破解难度;中国民航局正在试点无人机实名登记与电子围栏数据联动机制;多地社区则组织志愿者开展无人机安全宣传活动。
“每个人都是低空安全的守护者。”公安部“净网行动”负责人表示,公众发现非法破解、黑飞等行为,可通过“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或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平台提供线索,对查证属实的将给予奖励。
从浙江衢州到山东临沂,两起案件的侦破不仅是执法战果,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当无人机从专业设备走向大众消费,当低空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全底线不容任何挑战。那些试图通过技术漏洞谋取私利的行为,终将在法律的天平上付出沉重代价。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我们既要鼓励技术创新,更要筑牢安全堤坝。这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法规标准,需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更需要每个公民增强法治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让低空领域成为安全与发展的双赢空间。正如公安部网安局在通报中所言:“净网行动没有终点,守护网络安全永远在路上。”这既是对犯罪分子的严正警告,也是对全社会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深情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