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因高情商发言爆火
【鸡排哥因高情商发言爆火】一块普通的鸡排只卖6元,但顾客却说吃出了60元的快乐。江西景德镇一位72岁的摊主老周,凭借三条“霸道”规矩和自带喜剧效果的经营风格,在短视频平台收获超300万点赞,其小摊成为当地新打卡点。“请把你的塑料袋打开,我要的是速度,美味无需等待!”——每天下午四点半,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路口,“鸡排哥”老周头一边麻利地翻动着油锅里的鸡排,一边用夸张的语调催促顾客。他的三条经营原则如同江湖规矩:四点半后不接待散客,把时间留给放学学生;学生价比路人便宜1元,但12点后加价1元“惩罚不坚定的选择”;装鸡排的袋子必须敞开,体现“美味无需包装”的自信。
老周头的摊位没有精致装修,也没有复杂促销,却总能排起长队。他的“学生特权经济学”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精准的市场定位。每天11点30分,他准时将小推车移到学校门口,学生凭校徽享受5元优惠价,非学生群体则需支付6元。而12点后购买的顾客需多付1元,老周头称之为“拖延税”。这种价格策略既保障了学生群体的复购率,又通过价格杠杆分流了高峰期客流。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敞开袋子”的规矩。顾客必须自己撑开塑料袋,老周头则以“三秒递鸡排法”完成交易:接过钱、扔鸡排、喊编号,全程不超过10秒。这种看似“粗暴”的方式,反而因高效坦诚赢得了顾客好感。
“吃鸡排花6块,听老板开玩笑赚60块的快乐”——这句网友评论点破了老周头走红的秘密。当连锁品牌用标准化话术迎接顾客时,老周头却用市井幽默打造了独特的情绪体验。排队的学生们不再抱怨等待,反而期待他喊出“最后两个鸡排!迟到一秒加一块”的俏皮话。有学生因迟到5分钟被收7元,却大呼“合理到想哭”,只因老周头附加了一句“青春不是用来排队的”。
这种互动恰好击中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在反矫情、反鸡汤的社交文化中,老周头“人间清醒”的金句迅速被制成表情包传播。他的“痛苦面具”——忙碌时五官扭曲的表情——成为二创素材,衍生出“鸡排哥痛苦面具”“当代打工人精神状态”等话题。
幽默只是表象,老周头对品质的坚持才是根基。他坚持每天更换烹炸用油,鸡排原料亲自挑选。曾有顾客目睹他将不小心掉落的鸡排直接丢弃并免单,理由是“我要把它炸到位,不到位我无法原谅我自己”。这种对产品质量的较真,让幽默不会沦为哗众取宠。老周头用旧塑料袋装鸡排,宣称“吃的是烟火气,不是仪式感”,这种反精致主义恰恰赢得了年轻人的共鸣。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许多商家陷入“包装过度”或“服务机械化”的误区。而老周头证明:真诚比套路更能打动人心。一位顾客感叹:“现在花钱买服务容易,买真诚太难了。”
老周头的走红离不开短视频的传播力。有自媒体测算,其表情包带来的自然流量占比超60%。网友们甚至自发制定《鸡排哥生存指南》,总结出“错峰吃饭”“组队拼单”等攻略,还开发出“鸡排哥迟到模拟器”小程序,用户可生成虚拟迟到罚单分享。这种参与式传播让老周头从街头摊主晋升为文化符号。相比天水海英麻辣烫大叔、淄博炒锅饼小哥等近年走红的幽默摊主,老周头的特别之处在于构建了完整的“规则体系”。他的三条原则形成了一种可传播的叙事框架,每个细节都能成为社交谈资。
老周头的案例揭示了小微经济突围的新路径:用情绪价值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标准化餐饮席卷市场的今天,消费者反而渴望更真实的人际互动。老周头每天能卖出800多份鸡排,不仅因价格亲民,更因他提供了连锁店无法复制的“情绪套餐”。这种“情绪经济”的本质,是将交易关系转化为情感连接。有评论指出,老周头的成功是对“反内卷”商业逻辑的实践。他不追求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精准服务核心客群、平衡工作与生活,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下午四点半收摊的规定,既保障了产品品质,也为家庭生活留出空间。
如今,老周头的摊位已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游客们不仅为品尝鸡排,更为体验那种久违的市井温情。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卖的是鸡排,但售卖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这种看似原始的面对面交流,反而成了最奢侈的情感消费。
每天下午四点半后,老周头准时收摊回家。他的小推车消失在街角,却把一份关于经营与生活的智慧留在了这座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