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被毒蛇咬伤 女子第一时间拍照
【男友被毒蛇咬伤 女子第一时间拍照】近日,重庆巫山县福田镇的公路边,欧先生与女友陈女士饭后散步时突遭意外——一条筷子长度、小指粗细的毒蛇咬穿欧先生的夹板拖鞋,右脚瞬间传来剧痛。面对突发险情,陈女士在慌乱中迅速镇定,凭借此前刷科普短视频积累的急救知识,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她用手机拍下毒蛇照片、简单清洗伤口、拨打120并同步发送照片给医生,最终在多方协作下,仅用半小时便将男友送抵医院。这场“教科书级”救援不仅挽救了生命,更在网络上掀起关于科学急救的热烈讨论。事发当晚,欧先生穿着夹板拖鞋与女友沿公路散步。突然,他感到右脚踝处一阵刺痛,低头查看时,一条暗褐色、带有三角斑纹的小蛇正迅速游走。“当时脚瞬间肿得像馒头,疼得说不出话。”欧先生回忆道。陈女士打开手电筒,发现男友拖鞋被咬穿,伤口渗出暗红色血液,她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毒蛇!”
面对男友的痛苦呻吟,陈女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回忆起曾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的蛇伤急救指南,迅速完成五项关键操作:拍照存证:她蹲下身,用手机闪光灯补光,连续拍摄多张毒蛇特写照片,清晰记录其头部三角形状、体表斑纹等特征。初步处理:脱下男友的袜子,用矿泉水冲洗伤口周围血迹,避免毒液随血液扩散。紧急联络: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步添加接诊医生微信,将蛇的照片发送过去。精准定位:医生将照片转发至“西南蛇伤救治专家群”,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蛇伤专家确认,咬人的是原矛头蝮蛇——这种毒蛇的血液毒素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若未及时注射抗蛇毒血清,死亡率高达15%。争分夺秒:得知巫山县人民医院存有抗蝮蛇毒血清后,陈女士的哥哥立即驾车送医。为避免超速,她提前拨打高速交警电话报备,最终仅用28分钟便抵达医院。
巫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透露,患者送医时已出现伤口肿胀、皮下瘀斑等症状,若再延误半小时,极可能引发肾衰竭。“幸亏送医及时,且蛇种辨认准确,我们直接注射了针对性抗蛇毒血清。”经过三天治疗,欧先生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右脚肿胀消退,已能下地行走。
这场救援背后,是多方高效协作的成果:陈女士的冷静处置为医生争取了黄金救治时间;120调度中心快速协调急救资源;高速交警开通绿色通道;蛇伤专家群5分钟内完成蛇种鉴定;医院药剂科提前备好血清……“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少一步都可能酿成悲剧。”李建国感慨道。
“以前总觉得毒蛇离我们很远,直到刷到那些科普视频,才意识到危险可能就在脚下。”陈女士坦言,她关注了“急诊夜鹰”“蛇博士”等科普博主,系统学习过蛇伤识别、急救禁忌等内容。例如,她拒绝用绳索捆扎伤口上方(传统误区),因为过度捆扎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选择用流动水冲洗而非冰敷,避免低温刺激加剧毒素吸收。
这场意外也让“蛇伤急救”成为网络热议话题。重庆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夏秋交替期间,该市已报告毒蛇咬伤病例127例,其中83%发生在郊区散步、夜钓等场景。专家提醒:识别毒蛇:三角头、瞳孔垂直、尾部骤细的蛇类毒性较强;禁忌操作:避免用嘴吸毒、切开伤口、饮酒“以毒攻毒”;关键动作:保持伤肢低于心脏,减少活动,尽快就医。
网友纷纷留言:“这女朋友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关键时刻,知识真的能救命!”更有户外爱好者表示,将随身携带蛇伤急救包,并学习陈女士的“拍照-清洗-求救”三步法。
这场救援的意义远超个体事件。它揭示了一个真相:在突发灾难面前,普通人无需等待“超级英雄”降临,通过系统学习急救知识、保持冷静头脑,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正如陈女士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恰好记得那些视频里的内容。如果更多人愿意花十分钟学点急救,或许就能少一些悲剧。”
从2023年北京地铁乘客用AED成功救人,到2025年重庆女子用短视频知识化解蛇伤危机,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科学急救正在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然而,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仍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专家呼吁,应将急救培训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在社区、企业定期开展实操演练,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黄金4分钟”“蛇伤三原则”等知识触手可及。毕竟,生命没有彩排,每一次危机都是对社会应急能力的真实检验。当欧先生拄着拐杖走出医院时,陈女士正举着手机拍摄他们的背影。这个画面与九天前毒蛇突袭的惊险场景形成奇妙对照——它见证了恐惧如何被知识化解,也印证了: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理性与科学,永远是最强大的生存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