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辟谣!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回应来了 最大17级风力,强度与2018年“山竹”相近!!
创始人
2025-09-23 23:04:57
0

  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回应来了

  【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回应来了】2025年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17级狂风直扑广东沿海,全省进入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状态。深圳、东莞、江门等地相继发布“五停”指令。然而,社交平台上关于“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的传言迅速发酵,近期,部分网络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声称今年第X号台风"桦加沙"的最低中心气压已低至905百帕,甚至以"风速超70米/秒"的夸张表述暗示其强度超过2014年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威马逊",这类耸动言论迅速引发公众对极端天气的广泛恐慌。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气象台联合台风研究领域权威专家于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出明确回应:尽管"桦加沙"确为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但根据最新监测数据,其强度远未突破地球气候系统的物理极限,预计登陆时强度将与2018年台风"山竹"相近,中心气压约920百帕,远不及"威马逊"910百帕的巅峰强度。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实时监测报告,截至9月23日0时,"桦加沙"中心气压稳定在920百帕区间,最大持续风速为58米/秒(相当于17级风力),七级风圈半径扩展至340至4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达160至180公里。

  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特别指出,通过对比历史台风数据可见,1960年以来全球共有23个台风中心气压低于900百帕,其中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以895百帕创下西北太平洋最低气压纪录,2016年"莫兰蒂"更以890百帕刷新该区域观测史。他强调:"当前'桦加沙'的920百帕数据不仅未达历史极值,更与某些网络传言中所谓'突破地球上限'的夸张表述存在本质差异,公众应理性看待台风强度指标。"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进一步解释,台风强度受海温、风切变、高空辐散等多因素影响,但地球大气环境存在物理阈值。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台风中心气压的理论最低值约为870百帕,而“桦加沙”的实测数据与之差距显著。将单一台风强度与“地球上限”挂钩,既缺乏科学依据,也容易误导公众对灾害规模的认知。

  尽管“桦加沙”被冠以“年度风王”称号,但其强度与破坏力仍低于历史极值。以登陆强度为例:

  2014年“威马逊”:以70米/秒的风速登陆海南文昌,中心气压895百帕,成为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登陆台风;

  2018年“山竹”:登陆广东江门时风速48米/秒,中心气压945百帕;

  2025年“桦加沙”:预计登陆强度为14—16级(45—52米/秒),中心气压约930—940百帕,与“山竹”接近,但远低于“威马逊”。

  汤杰在台风专题研讨会上着重强调,台风强度的准确评估必须结合风速、气压、风圈半径等多项综合指标进行科学判定,不能仅凭单一参数妄下结论。他指出,虽然台风"桦加沙"的8级风圈半径覆盖广东全省,展现出惊人的影响范围,但通过卫星云图分析和数值模式验证,其核心区最低气压与最大持续风速均未突破历史观测纪录。这一现象印证了台风强度与影响范围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需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估体系。

  针对近期网络流传的"历史最强台风"谣言,汤杰援引气象数据澄清道:"秋季台风强度增强符合气候规律,2022年第16号台风'奥鹿'以62米/秒风速登陆菲律宾,2023年第14号台风'小犬'巅峰强度达65米/秒,均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相比之下,'桦加沙'的强度在历史序列中属于较强但非极端案例。"

  尽管专家团队已通过新闻发布会和科普直播等方式多次辟谣,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国杰仍担忧地表示,不实信息的传播可能动摇公众对权威预警的信任基础。他特别提醒:"根据最新监测,'桦加沙'的移动路径与2023年台风'苏拉'存在相似性,存在三次登陆可能且路径可能突然西调。"气象模型显示,23日至24日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将出现250-350毫米的极端强降水,部分站点可能突破500毫米,叠加天文大潮引发的风暴潮,可能形成"风、雨、潮"三碰头的不利局面。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专家王海平通过短视频平台呼吁:"当前最关键的是密切关注气象部门每小时更新的路径预报和强度变化,我们已协调三大运营商向沿海地区推送预警短信。"他特别指出,某些自媒体为博取流量使用"千年一遇""最强灾害"等夸张表述,这种非理性传播不仅无助于防灾减灾,反而可能引发超市抢购、交通瘫痪等次生灾害。

  这场由台风"桦加沙"引发的舆论风波,再次凸显科学传播在灾害防御中的关键作用。在社交媒体传播速度达每秒数公里的今天,一条未经核实的台风谣言可能在数小时内覆盖百万用户,对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气象部门与科研机构正着手建立"监测-预警-辟谣"联动机制,通过开发可视化科普产品、培训基层信息员等方式提升传播效能。正如汤杰在总结发言中所言:"台风强度受海温、垂直风切变等要素制约存在理论上限,但谣言通过情绪化传播产生的破坏力却没有边界。唯有构建政府主导、科学支撑、公众参与的防灾体系,才能筑牢守护生命安全的铜墙铁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