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将至 居民家中“米”字玻璃就位
【台风将至 居民家中“米”字玻璃就位】2025年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17级狂风直扑广东沿海,全省进入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状态。深圳、东莞、江门等地相继发布“五停”指令。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超强台风“桦加沙”已成为今年以来全球风王,将于24日凌晨至下午在广东汕尾至海南文昌一带沿海登陆,预计登陆强度最低也将是强台风级(14-16级)。9月22日,多名居住在广东、澳门等地的居民家中“米”字玻璃已就位。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抗击“桦加沙”所做的准备,包括储存物资、贴窗户做好防护、找好停车位等。来自深圳的网友分享了她为这次台风做的准备,包括囤食物和水、加固对外通道、提前给充电宝手机电脑等充满电等。momo表示,这是她当年抗击台风“山竹”的成功经验,这次再拿出来应对“桦加沙”。此外,很多人在社交平台晒“贴窗户”成果,多为米字型,有的还贴一圈。澳门网友展示的贴窗获赞,还展示物资清单。22日,一在汕头自驾游的游客提前找好地下停车场躲避。受“桦加沙”的强势影响,华南沿海地区迎来强风暴雨天气,深圳和珠海两大机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为确保旅客安全,已暂停所有进出港航班运营。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多家航空公司紧急发布客票退改签处置方案,为受影响旅客提供灵活的改签或全额退款服务。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称,其已于22日下午顺利办理了23日原定从上海飞往深圳的机票退票手续。
要知道,本次“桦加沙”比2018年的超强台风“山竹”还要来势汹汹。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裹挟着16级阵风直扑深圳,这场被气象部门定义为“二十年来影响深圳最强台风”的灾害,在24小时内将城市推向了生存极限。深圳湾大桥钢索震颤的轰鸣声中,这座滨海都市的防灾体系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山竹”在菲律宾吕宋岛削减强度后,进入南海后迅速重组环流,最终以强台风级在台山登陆。其12级以上阵风持续13小时,最大阵风达52.7米/秒,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270公斤的冲击力。深圳湾公园的椰子树被连根拔起,盐田国际码头2000吨级集装箱如积木般倾倒,金色海岸码头浮桥断裂的巨响惊醒了整座城市。全市电力系统遭受重创,493条供电线路中断,15万户居民陷入黑暗;84个小区停水,4个片区供气中断,146个通信基站瘫痪。地铁7条线路全线停运,广深高速桥下积水达0.4米,300余辆车被迫绕行。
更严峻的是,坪山坑梓街道出现80余处内涝,海水倒灌导致15处区域变成泽国,罗湖笋岗片区因排水管网管径不足陷入持续积水。面对灾害,深圳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出动巡查人员3.9万人次,转移安置160.1万人。在南澳办事处全辖区停电的危急时刻,应急部门动用“龙吸水”排水车,以每小时5000立方米的效率抢排积水。平安产险开创“警保联动”模式,4小时内完成6.9万元全损车赔付,创下行业纪录。
“桦加沙”强度为什么如此之高?王海平解释,首先是进入秋季以后,海洋受到整个夏季的持续加热,海温比较高。另外,风速和风向随高度发生变化的现象较弱,有利于台风的维持和加强。还有来自西南季风和副高南侧气流的水汽大量输送。王海平还提到,秋季台风后期会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加剧暖湿空气的抬升,容易导致极端降水。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表示,9、10月份的秋季出现超强台风的概率很大,除了即将到来的“桦加沙”,去年的“摩羯”、2013年的台风“海燕”,都是秋季超强台风的代表。因为这个时间南部的海温较高、水汽充足,又处在副热带高压的边缘,为产生强台风提供了条件。
可见,民众积极自救是防台抗灾的第一道防线。面对“桦加沙”的威胁,广东、澳门等地居民迅速行动起来,储存物资、贴窗户防护、找安全停车位等,展现出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深圳网友借鉴当年抗击台风“山竹”的成功经验,为应对“桦加沙”做足准备,这表明过往的抗灾经历已成为民众宝贵的财富,能够在新的灾害来临之际发挥指导作用。民众的这些自发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也为减轻社会整体防灾压力奠定了基础。
社交平台成为防台抗灾信息交流与经验传播的重要阵地。很多人在此晒“贴窗户”成果、分享物资清单,这种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让更多人能够快速了解到有效的防台措施,形成了一种全民参与、共同防灾的良好氛围。在信息时代,社交平台的便捷性和广泛传播性,使得防灾知识能够迅速普及,增强了整个社会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的有序运作是防台抗灾的关键支撑。深圳发布的抗台风提醒,为民众提供了明确的储备物资指导,确保在台风期间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深圳多家商超肉菜被扫空后紧急补货,这一现象既体现了民众对政府提醒的积极响应,也反映出商超等企业在应急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供应策略,保障物资的充足供应,维护市场的稳定。同时,深圳和珠海机场暂停航班,多家航司发布客票处置方案,这些措施有效避免了因台风可能带来的航空安全隐患,保障了旅客的生命安全,体现了交通部门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果断决策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