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强台风明日登陆广东
【全球最强台风明日登陆广东】9月23日,中央气象台持续拉响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正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广东沿海逼近。这场被气象专家称为“全球年度最强台风”的灾害,中心风力已达17级(58米/秒),最低气压920百帕,其强度超过2018年“山竹”、2017年“天鸽”,成为近年来登陆我国的最危险台风之一。广东省防总于22日10时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江门、汕头等市率先启动“五停”措施,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全面打响。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路径预测,“桦加沙”将于9月24日中午至傍晚在广东深圳至徐闻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仍可能维持强台风级(14-16级)。其七级风圈半径覆盖整个广东省,十二级风圈半径达80-120公里,意味着登陆点周边200公里范围内都将遭受狂风暴雨的直接冲击。更严峻的是,台风登陆期间恰逢天文大潮,珠江口可能出现海水倒灌,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可能引发复合型灾害。“这可能是广东近十年面临的最复杂台风灾害。”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梁巧倩指出,“桦加沙”不仅强度超强,且路径稳定少变,加上前期台风‘米娜’带来的持续降雨已使土壤含水量饱和,次生灾害风险成倍增加。
在南海北部海域,广东海事局已协调2.8万艘渔船回港避风,所有海上作业平台人员全部撤离。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2日中午紧急关闭妈屿岛、南澳岛等滨海景区,撤离游客1.2万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宣布,主桥将于24日15时起封闭,这是该桥自2018年通车以来首次因台风关闭。
陆地防御同样紧锣密鼓。江门市自22日晚间起逐步实施“五停”,除保障民生企业外,全市建筑工地、户外广告牌全部加固或拆除。广州市交通部门通报,24日市内高铁、普速列车将逐步停运,白云机场计划取消航班超600架次。在珠海情侣路,市政工人正用沙袋加固海堤,沿岸商铺纷纷钉上木板,一位便利店老板表示:“2017年‘天鸽’让我损失了30万,这次必须提前防范。”
国家防总于22日针对广东、海南、福建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调派300名消防救援尖兵、50台大型排涝设备预置阳江、湛江等重点区域。南部战区某部已集结2000名官兵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
在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科技力量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广东省气象局启用自主研发的“风云眼”台风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雷达、无人机三维度实时追踪台风动态。该系统曾成功预测2023年“苏拉”的路径突变,此次对“桦加沙”的强度预报误差控制在±5%以内。
“我们不仅要知道台风在哪里,更要预判它会带来什么。”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水利、地质、交通等12个部门数据,灾害预警系统可模拟台风引发的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为3.6万个风险点制定“一点一策”应急方案。在茂名电白区,村民李阿姨的手机22日晚连续收到三条预警短信,详细告知台风路径、避难场所位置和物资储备点,“现在连老人机都能收到彩色预警图,心里踏实多了”。
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以15级风力直扑珠海,造成全省2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8亿元。这场灾难成为广东防灾体系改革的转折点。此后,广东投入320亿元建设海堤加固工程,将沿海防护标准提升至抵御16级台风;建立覆盖全省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确保受灾地区6小时内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创新推行“五停”机制,通过分级分类管控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桦加沙’是对我们改革成果的实战检验。”广东省防总专家组组长表示,相比“天鸽”时期,此次防御准备提前了48小时,避难场所增加至1.2万个,可容纳300万人同时转移。在深圳大鹏新区,新建的立体避难中心配备独立发电系统、净水设备和医疗单元,可实现7天自给自足。
面对这场可能改写历史的台风,普通人的行动同样闪耀着人性光辉。在湛江徐闻县,渔民老陈的船队21日就接到返港通知,但他坚持等到最后一批养殖户收完网才起锚,“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广州志愿者们连夜打包了2000份应急包,内含手电筒、压缩饼干和急救药品,“希望用不上,但必须准备好”。
气象专家提醒,台风防御不仅是政府责任,更需要全民参与。公众应密切关注预警信息,避免在台风期间外出;低洼地区居民需提前用沙袋封堵门口,防止积水倒灌;住在高层建筑的居民应远离玻璃窗,避免被强风卷起的物品击中。
当“桦加沙”的狂风裹挟着暴雨扑向岭南大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肆虐,更是一个民族应对灾难的智慧与韧性。从精准的气象预报到严密的防御体系,从高效的应急响应到全民的防灾意识,这场与台风的博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
正如国家防总工作组在阳江检查时强调的:“守护生命安全没有终点,每一次灾害都是对防灾体系的压力测试。”当“桦加沙”的阴云逐渐散去,广东大地必将以更坚实的姿态,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此刻,让我们为所有坚守在防台风一线的工作者点赞,愿风雨过后,岭南依旧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