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
【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近日,一道小学二年级数学题在家长群中掀起轩然大波。孩子们因写“3×8”被老师判错,家长们则因“结果相同为何顺序重要”的质疑,在社交媒体上吵得不可开交。这场看似简单的“乘法顺序之争”,实则折射出当代教育理念变革与代际认知差异的深层碰撞。杭州萧山家长李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的孩子在作业中写下“3×8=24”,却被老师用红笔圈出错误,要求更正为“8×3”。当她在家长群提出疑问时,数学老师解释:“新教材要求明确‘每份数×份数=总数’的结构,3个盘子是‘份数’,每盘8个是‘每份数’,必须写成8×3。”这一回应瞬间点燃讨论,有家长翻出旧教材:“我们小时候只要结果对就行,现在怎么突然变严格了?”更有家长调侃:“难道以后买菜算账,还要先想清楚是‘3个8元’还是‘8个3元’?”争议迅速蔓延至社交媒体。微博话题#3×8还是8×3#阅读量突破2亿,抖音相关视频点赞量超千万。网友“数学老师老王”发布视频演示:用3盒积木(每盒8块)摆出场景,若列式“3×8”,则暗示“3盒里每盒有8块”;若列式“8×3”,则对应“8块积木重复3次”。他强调:“顺序不同,思维模型完全不同。”但这条视频下方,最高赞评论却是:“等孩子学到乘法交换律,现在纠结顺序有什么意义?”争议的核心,是2025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的新教材改革。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说明,此次调整旨在强化学生对乘法本质的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被乘数代表“相同加数”,乘数代表“个数”。例如:“3个2相加”必须列式为2×3(2是相同加数,3是个数);“2个3相加”必须列式为3×2(3是相同加数,2是个数)。
福州数学名师卢声怡指出:“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结果正确,导致许多学生到高年级仍分不清‘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的区别——虽然总重量都是15两,但实际意义完全不同。”她认为,低年级严格区分顺序,能为后续学习分数、比例等抽象概念打下基础。
然而,反对声音同样强烈。北京家长张先生翻出儿子三年级课本:“教材里明明写着‘乘法交换律:a×b=b×a’,现在又要求低年级必须区分顺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更有教师担忧,过度强调形式可能扼杀数学思维。上海某小学教师黄娜莉坦言:“有学生因纠结顺序,在简便计算‘8×8×25×25’时,死板套用‘每份数×份数’,反而算错结果。”
这场争论中,代际差异尤为显著。70后家长回忆:“我们小时候学乘法,老师会用‘乘数在前,被乘数在后’的口诀,比如‘3乘4’就是3个4相加。”80后家长则困惑:“我上学时教材已取消‘乘数被乘数’的说法,只要结果对就行。”而90后家长更倾向质疑:“现在AI时代,孩子需要的是灵活思维,为什么要被形式束缚?”
这种撕裂背后,是家长对教育改革的集体焦虑。南京家长王女士的吐槽引发共鸣:“辅导作业像‘开盲盒’——昨天教孩子‘的’‘地’‘得’用法,今天学‘牛’字笔顺改变,现在又要重新理解乘法顺序,感觉自己像个‘文盲’。”教育学者李教授分析:“当家长的教育经验与现行教材脱节,辅导作业就会从‘亲子互动’变成‘权力斗争’,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
面对争议,教育专家呼吁回归数学本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委在回复教师提问时强调:“乘法算式的顺序约定,本质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量×份数’的认知模型,而非制造形式主义负担。”他们建议,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顺序背后的逻辑,待学生掌握概念后,再逐步引入交换律,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创新教学法。杭州某小学推出“乘法故事本”,要求学生用画画或文字解释算式含义。学生小林的作业本上写着:“8×3=24,因为我有3个魔法袋,每个袋子里能变出8颗星星。”教师评语:“你用‘魔法袋’的故事,完美解释了‘每份数×份数’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新教材要求,又保留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从“3×8还是8×3”的争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学教学的争议,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对话——是追求形式严谨,还是培养思维灵活?是让家长适应教材,还是让教材贴近现实?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教材需要科学设计,教师需要灵活教学,家长需要开放心态,而孩子,需要在理解中成长,而非在规则中僵化。正如网友的评论:“20年后,当孩子们回忆起这道题,或许不会记得答案是什么,但会记得那个和父母一起争论、一起查资料、一起画图解释的夜晚——那才是教育最珍贵的模样。”在这场“乘法顺序之争”中,或许没有绝对的胜者,但所有参与者都在推动一件事:让教育更贴近儿童,让学习更接近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