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粪“围村”成养殖大县最头疼的事
【牛粪“围村”成养殖大县最头疼的事】2025年9月,半月谈记者深入我国部分肉牛养殖大县走访调查,发现牛粪“围村”现象已成为当地最棘手的难题。大量未经处理的牛粪随意堆放在村屯路边、壕沟、林带、农田、荒地,不仅严重污染环境,更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在此刻愈发尖锐。
在东北某肉牛饲养量达70万头的养殖大县,记者看到村路两边、田间地头堆满了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牛粪。当地村民无奈地表示:“一到夏天味道大得熏人,窗户都不敢开,可也没办法,牛粪没地方处理。”在另一个养殖大县,牛粪与生活垃圾混杂着随意堆放在偏僻的村路上,行人无处落脚,粪污距离村民的房屋仅百米左右。曾经清澈见底、承包给村民养鱼的水塘,如今已被粪污填满,水质恶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养鱼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村民们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肉牛出栏量达2200万头,部分养殖大县因粪污激增面临牛粪围村困境。一头牛一年可产生粪污五六吨,在一些肉牛存栏近2000头的村子,每年产生的牛粪多达数千吨。如此庞大的粪污量,在缺乏有效处理手段的情况下,只能肆意堆积,严重威胁着农村的生态环境。
大量未经处理的牛粪长期堆积,对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污染。粪污未经发酵而长时间堆在地上,污水会直接渗透至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基层环保干部担忧地表示,近年来村级关于粪污影响人居环境的投诉明显增加,土壤肥力失衡、作物生长品质下降、部分农田产量减少等问题逐渐凸显。
每到夏季,高温加速粪污发酵,恶臭弥漫在空气中,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村民们苦不堪言,窗户不敢开,户外活动也受到极大限制。而且,露天堆放的粪便还容易滋生病菌、蓄养蚊虫,给村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污水流入周边水域,会破坏水质,存在用水安全隐患,曾经清澈的水塘如今变得浑浊不堪,养鱼产业遭受重创,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大幅减少。
牛粪“围村”的背后,是农村缺乏回收利用渠道的无奈现实。一些村干部向记者倾诉,上级部门要求村里清理牛粪,还不定期检查,但由于缺少利用出口,村里只能想办法应付。部分村子虽然搭建了粪污收集点,却因设施简陋、空间小等问题,未得到有效利用,成了摆设。
在一处村屯,畜禽粪污收集点面积大概有百十平方米,打了水泥地面和侧墙,收集点上方还设有罩棚,看似设施齐全,却仅收集很少量的牛粪。而在距收集点不远处,空地上挖了一个大坑,大坑周围全是粪污。村民介绍,不少养殖户直接将牛粪倒在大坑里。村党支部书记解释道:“全村近2000头肉牛,每年产生数千吨牛粪。目前建的畜禽粪污集中收集点空间小,并不实用,几天就堆满了,堆满后还难以处理和运走。此前收集点堆满牛粪后,村里花了好大力气才运走,后面就干脆不往收集点堆放了。”
处理牛粪等牲畜粪污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再还田利用,但目前这一过程面临多重挑战。县域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运转不畅是首要问题。某有机肥厂负责人无奈地说:“目前积压了2万多吨有机肥,没有销路,已经暂停从村里收集粪污了。”据了解,该县几家有机肥厂的畜禽粪污处理能力基本能够覆盖产生的粪污量,但由于企业产品销路不好,粪污的收集、储存、运输体系运行不畅,部分畜禽粪污只能靠乡村自己想办法处理。
乡村就近堆沤还田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大难题。尽管畜禽粪污堆沤发酵还田技术已较成熟,但因投入大,群众积极性不高,推广应用较难。某产粮大市种粮大户老潘将周边村屯6000立方米的畜禽粪污收集后堆沤发酵,花费3.6万元购买扬粪机,粪污运输成本达1.5万元,再加上粪肥的倒堆、还田,每个环节都需要支付不小的成本。另一个产粮大县的种粮大户老常在地头堆沤发酵粪肥多年,每年春耕前,他在每公顷玉米地还田25立方米粪肥,但他算了一下,每公顷粪肥还田成本在800元左右,大部分村民认为投入产出比低,不愿意投入。
就近发酵还田的标准和机制不完善同样制约着牛粪的处理。要想实现乡村就近粪污发酵还田,需要有一块符合政策要求的地块,配套技术指导,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机制和标准,还要利用政策支持调动村民积极性。然而,目前这些条件都难以满足,有村党支部书记表示,面对诸多堵点难点,如果不拿出具体办法和举措组织大家干,这事就落实不下去。
尽管牛粪“围村”问题严峻,但并非无解。专家表示,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发酵后就近还田,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等方面“有账可算”。老常经过多年实践计算,每公顷土地实施25立方米粪肥还田,可少施化肥600斤,节约成本1100元,玉米增产1000多斤,综合效益增加1000多元。
基层环保干部介绍,乡村畜禽粪污堆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让堆沤点远离居住区,在地面铺上防漏水的地膜,无需做地面硬化,基本也能达到环保要求。近年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在村屯粪污堆沤点建设、粪肥发酵与还田等环节给予乡镇支持和指导,因地制宜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利用。整合部分涉农资金,调动基层积极性也很重要。有种粮大户希望,在堆沤点建设、扬粪机采购、粪肥还田等环节获得更多政策倾斜,将土壤改良、黑土地保护等项目与实施粪肥还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规和村规民约,做好资源利用的宣传和引导,让“变粪为宝”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加大对粪污随意倾倒行为的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例如,嫩江市农业农村局会同畜牧兽医总站、生态环境局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加强指导服务,强化常态化监督检查,开展联合执法,对规模养殖场粪污直排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确保粪污问题整改到位。
牛粪“围村”是养殖大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但也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契机。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收储运体系、提高资源化利用积极性、加强监管执法和推动种养结合等综合措施,我们有望打破牛粪围村的困局,实现养殖大县的生态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让乡村重新焕发出清新美丽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