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的手搓“等离子脉冲炮”安全吗
【走红的手搓“等离子脉冲炮”安全吗】一团蓝色火焰在塑料管中急速移动,到达水桶后猛烈爆炸,产生的气浪瞬间击倒前方的易拉罐——这个被称为“等离子脉冲炮”的自制实验装置正在短视频平台掀起模仿热潮。“三,二,一,砰!”江西景德镇一所中学的物理老师夏振东在课堂上演示的自制“等离子炮”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超过700万点赞。视频中,这个由塑料桶、水管和丁烷气罐制作的装置,发射出的空气将前方的易拉罐打倒。随着视频走红,无数年轻人开始尝试模仿制作这种炫酷的“等离子脉冲炮”。然而,在这股风潮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
夏振东是江西景德镇一所中学的物理老师。他从2018年开始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实验来教学,此前还因“干冰升华”、“雷电法杖”等实验上过央视。这位90后物理老师解释,这个装置其实是为了讲解内燃机原理而设计的。“内燃机原理就是通过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内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为何取名等离子炮?夏振东说:“火焰是这个装置的‘灵魂’,大部分火焰是一种等离子态,所以取名叫等离子炮”。
这个看起来神奇的装置,制作材料却十分简单。夏振东使用的是塑料水桶、塑料管、燃料丁烷以及一个点火装置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首先进行“充能”加入燃料,点火后燃烧的火焰顺着管道流向水桶。因为管道燃料充足,所以这时候是安静地燃烧过去。等火焰到达桶中,这时候桶中的空气含量高、燃料不足,且空间相对狭小、密闭,达到了爆炸极限,就会发生爆炸。后面的桶里发生燃烧爆炸,在极短时间内对空气做功,这个空气就包含了巨大的能量冲出去。
夏振东的“等离子脉冲炮”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仅获得了数百万点赞,还引来了人民日报的转发点赞。随着视频走红,众多网友纷纷加入自制“脉冲炮”的行列,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手搓的“脉冲炮”。这些视频通常标榜着“科技感十足”,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围观和尝试。视频的走红也反映了公众对趣味科学实验的兴趣,以及短视频平台对科普内容传播的推动作用。
面对这股模仿热潮,消防部门发出了安全警告。绍兴市消防救援支队的“蓝朋友”们专门购买材料进行了实验,以验证这种自制装置的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这种自制“等离子脉冲炮”存在多重安全隐患:制作过程危险。制作需要切割水桶,水桶材质较硬,即使使用专业的角磨机也感到有阻力,切割过程中容易受伤,飞散的塑料粉尘也极容易吸入口鼻造成不适。丁烷气体危险。为“脉冲炮”供能的丁烷气罐遇到高温、碰撞、挤压等情况易发生爆炸。且自制“脉冲炮”较为粗糙,大部分人为了“出片”选择在封闭室内进行发射,丁烷气体从连接处泄漏可能导致点火时大范围起火,十分危险。存在 “炸膛”风险。使用脉冲炮“发射”时存在一定的后坐力,如遇到水管堵塞等情况,也可能会发生“炸膛”导致人员受伤。
绍兴市消防救援支队的“蓝朋友”们进行了专业实验。他们准备了2只矿泉水桶、1根3米长的水管,1瓶丁烷气罐,以及一些辅助材料。实验人员首先使用切割工具在两只水桶底部分别切割出两个圆。然后使用胶带将两个水桶连接。接着将水管的一头固定在水桶上,另一头连接不锈钢管,将不锈钢管及水管固定在水桶上,最后连接上丁烷气罐。实验结果显示,蓝色发光气体经过水管后,通过不锈钢管喷射出了火焰。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效果尤为明显,十分“酷炫”。但实验人员强调,这个实验存在风险,不推荐大家模仿操作。
消防部门通过实验明确表示,不推荐大家自行模仿制作自制的“等离子脉冲炮”。这种实验的复杂性和潜在危险让人大呼过瘾,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小觑的风险因素。相关部门和专家向公众发出安全警示:在密闭环境中绝对不能操作,且必须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品,以保障实验安全。夏振东本人也强调,他的装置是在充分安全考虑和专业背景下制作的,从构思到最后实验成功,花了2-3个月时间。普通人没有专业知识和设备,不应轻易尝试模仿。
尽管存在安全隐患,但“等离子脉冲炮”现象也反映了公众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夏振东表示,他进行这些实验的初衷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其实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夏振东介绍,自从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会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确实能够吸引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但专家强调,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探索,不能为了追求炫酷效果而忽视安全风险。
消防部门明确警告:网红“等离子脉冲炮”的制作过程及使用过程都存在一定风险,不推荐广大朋友模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