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米娜”将带来大暴雨、特大暴雨
【台风“米娜”将带来大暴雨、特大暴雨】9月19日,今年第17号台风“米娜”携狂风暴雨直扑广东沿海,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与台风蓝色预警,广东惠来至台山一带沿海进入最高级别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状态。这场被气象部门定义为“近五年同期最强秋台风”的灾害天气,正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逼近华南海岸线。根据中央气象台9月18日22时最新监测,“米娜”于18日14时在南海东北部正式获得编号,中心风力从初始的7级(15米/秒)迅速增强至8级(20米/秒),七级风圈半径扩展至360公里。至19日清晨6时,台风中心已抵达广东省汕尾市东南方向约280公里海域,最大风力突破9级(23米/秒),气压降至990百帕。气象专家指出,“米娜”呈现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强度跃升快,24小时内完成从热带低压到强热带风暴的三级跳;二是路径稳定,始终保持西北偏西方向直指粤东沿海;三是环流庞大,其外围云系已覆盖整个南海北部,与西南季风形成强烈水汽输送通道。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这种秋台风与冷空气、季风三重叠加的形势,极易引发极端强降水。”广东省气象台19日5时发布的降水预报显示,18日8时至19日5时,汕尾、揭阳、汕头三市平均降雨量已达187毫米,其中陆丰市甲东镇24小时累计雨量突破320毫米,刷新当地历史极值。卫星云图显示,“米娜”外围螺旋雨带在粤东沿海形成“列车效应”,导致强降水持续冲击同一区域。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于18日17时启动防汛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这是今年首个针对秋台风的二级响应。在汕头市南澳岛,海事部门通过AIS系统定位到23艘未及时撤离的渔船,协调直升机实施空中救援;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城管部门连夜加固2.8万块广告牌,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遮阳棚1500余处。交通系统启动最高级别应急预案:广深港高铁19日全天停运,琼州海峡客滚船全线停航,港珠澳大桥桥梁段封闭管理。广东省教育厅紧急通知,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中小学幼儿园19日停课,惠州、深圳、东莞三市实行弹性上学制度。
在本次台风防御中,广东省首次启用“台风眼”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整合气象卫星、雷达、浮标等12类监测数据,可实现台风路径、风雨影响、次生灾害的分钟级预警。在惠州市惠东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提前12小时发出滑坡预警,成功避免双月湾景区500余名游客伤亡。
无人机成为抗灾新力量。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出动20架系留式照明无人机,为夜间抢险提供持续光源;珠海市运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对万山群岛海域进行全覆盖巡查,发现并处置3处航标移位险情。
台风预警发布后,广东各地涌现众多暖心场景:广州市天河区外卖平台启动“暴雨关怀模式”,为骑手配备防水手机套和反光雨衣;东莞市志愿者协会组织3000名“平安使者”,协助转移独居老人和残障人士;深圳市民自发组建“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和应急人员。
气象专家提醒,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秋台风呈现强度增强、路径复杂、影响范围扩大等趋势。本次“米娜”台风再次暴露出部分老旧小区排水系统滞后、沿海建筑防风标准不足等短板。广东省城乡规划研究院院长邱衍庆建议,应将台风韧性评估纳入城市更新标准体系,在滨海地区规划建设生态海堤、下沉式广场等海绵设施。
汕头海湾大桥这座经历三十余年风雨的跨海通道稳固如初。它见证着中国南方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成长——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从单打独斗到系统治理。台风“米娜”终将远去,但它留下的不应只是满目疮痍,更应成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起点。正如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组长郑功成所言:“每一次灾害都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考场,而最好的答卷永远是未雨绸缪的智慧与万众一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