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因忘关闭自动续费被扣数千元
【多人因忘关闭自动续费被扣数千元】“您有一笔自动扣款已成功……”当手机弹出这条通知时,北京市民彭媛(化名)盯着屏幕愣了半晌——账户里刚被划走的20元,竟是某视频平台连续包月的续费!去年她为追一部热门剧开通会员,本想“薅首月优惠羊毛”,却因找不到关闭选项,在半年内被陆续扣款120元。“钱不多,但像被偷了一样难受!”彭媛的遭遇并非个例。2025年9月,全国多地消费者集中反映,因未关闭自动续费功能,被视频、剪辑、游戏等平台扣款数百至数千元,最高单笔扣费达5199元!这场“隐形失血”风暴,正撕开数字消费时代下商家套路与用户权益的博弈困局。
“我以为只是免费试用3天,结果被扣了198元!”上海白领余路露(化名)的遭遇更具典型性。2025年3月,她为帮孩子剪辑假期作业视频,下载某剪辑软件并点击“3天免费试用VIP”。页面上“免费试用”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下方却用灰色小字标注“方案将自动延期,直至取消为止”。3天后,余路露未收到任何提醒,账户直接被扣年费198元。当她联系客服要求退款时,对方却以“已享受服务”为由拒绝。
这类“免费试用连环计”在APP市场屡见不鲜。记者随机调查50款热门APP发现,超60%的软件将“免费试用”与“自动续费”捆绑,且取消按钮藏于4级以上菜单。例如,某相机APP在充值页面用醒目字体提示“7天免费试用”,却在最下方用灰色小字标注“到期按88元/年自动续费”;某英语学习APP的连续包月价格仅12元/月,而单独月卡需28元,价格差距达2.3倍,诱导用户“被迫”选择自动续费。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平台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制造“扣费陷阱”。广州互联网法院近期审结的一起案件中,某网盘运营商在用户开通24小时体验会员后,次日凌晨5点未经通知直接扣款29.9元,并连续7个月自动续费。法院查明,该平台将自动续费提示藏在会员中心深处的灰色小字中,且未以短信、弹窗等显著方式提醒用户,最终判决退还全部扣款239.2元。
“进坑容易,出坑难!”这是多数受害者的共同感受。北京市民谷小然(化名)曾为孩子开通某儿童讲故事APP的连续包月服务,本想使用一个月后关闭,却在APP内遍寻退订按钮无果。“页面上全是‘立即续费’的按钮,取消选项却像在玩捉迷藏!”最终,她因遗忘此事被连续扣费35元,直至收到第二条扣费通知才惊觉。
记者实测发现,解约流程复杂程度远超开通。以某视频平台为例,用户需依次点击“我的-VIP会员-管理自动续费-取消自动续费-确认取消”,共5步操作;而开通时仅需1步支付。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在用户取消自动续费后,仍会通过短信、站内信等方式推送“限时优惠”,诱导重新开通。
维权之路同样荆棘丛生。多名消费者表示,向平台客服投诉后,对方常以“已享受服务”“系统自动操作”等理由拒绝退款;若通过12315平台投诉,处理周期长达1-2个月,且部分商家仅退还最近一期费用。前述广州网盘扣费案中,原告唐某历时1年才通过诉讼追回239.2元,而更多人因“金额不大”选择放弃维权。
自动续费乱象已引发司法与监管层面的高度关注。2024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判决中进一步阐释:“显著方式应足以引起一般消费者注意,通过繁琐步骤查看站内信的通知方式不符合要求。”
监管部门正以雷霆手段整治乱象。2025年9月,中消协联合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启动“数字消费权益保护专项行动”,要求平台:
禁止默认勾选自动续费:开通时需用户主动勾选同意,且取消“同意即续费”的捆绑条款;
提前5日显著提醒:通过短信、APP弹窗、邮件等方式,以加粗字体、红色警示等设计提示续费信息;
简化退订流程:在APP首页设置“一键退订”入口,退订步骤不得超过3步。
截至9月18日,支付宝、微信支付已响应号召,在“免密支付/自动扣款”管理页面新增“风险项目”标签,对存在投诉的商家自动标记为“高风险”,并限制其扣款权限。
消费者自救指南:三招守住你的钱包
面对商家套路,消费者需主动出击,筑牢权益防线:
定期清理“隐形扣款”:每月通过支付宝“我的-设置-支付设置-自动续费/免密支付”、微信“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自动续费”检查扣款项目,及时关闭不再需要的服务;
开通时“火眼金睛”:仔细阅读协议条款,警惕“免费试用”“首月优惠”等话术,优先选择“单独包月”而非“连续包月”;
留存证据及时维权:保存扣款通知、协议截图等证据,若遇侵权,可向12315平台投诉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在线维权。
自动续费本是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创新服务,却在部分商家的逐利冲动下异化为“吸血工具”。从“免费试用”的文字游戏,到解约流程的刻意刁难,再到维权路上的重重阻碍,每一环都暴露出数字消费生态中用户权益保护的短板。
值得欣慰的是,法律与监管的利剑正在出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觉醒。当平台从“套路用户”转向“尊重选择”,当技术从“制造陷阱”回归“服务便利”,数字消费才能真正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助力,而非吞噬钱包的“黑洞”!
此刻,请打开你的支付软件,检查那些“沉睡”的自动续费项目——你的钱包,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