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中企停购英伟达相关芯片”
【中方回应“中企停购英伟达相关芯片”】2025年9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指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企业停购英伟达RTX Pro 6000D芯片”的报道作出回应。这一事件折射出中美科技博弈的复杂性,也凸显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林剑表示,我们一贯反对在经贸科技问题上对特定国家采取歧视性做法。中方愿同各方保持对话合作,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英伟达RTX Pro 6000D芯片是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特供版”产品,其研发背景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密切相关。2025年以来,美国政府多次调整对华芯片出口政策:4月全面禁止高端AI芯片对华出口,6月短暂解禁部分产品,7月恢复供应时却附加苛刻条件,要求英伟达将H20芯片在中国市场收入的15%上缴美国政府。这种政策摇摆导致英伟达库存积压严重,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库存减值达55亿美元,潜在收入损失超150亿美元。更严峻的是,中国网信部门在7月31日披露,英伟达H20芯片存在“远程定位”和“远程关停”技术漏洞。安全专家指出,此类技术可能被用于监控中国用户数据,甚至在特定条件下瘫痪关键基础设施。尽管英伟达声明其产品“无后门”,但人民日报随即发文质疑其自证材料,要求企业公开芯片源代码接受审查。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削弱了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信任。
林剑在回应中强调:“中方一贯反对在经贸科技问题上对特定国家采取歧视性做法。”这一表述直指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构建技术壁垒、实施“长臂管辖”的霸权行径。数据显示,2023-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中,国产算力占比已从14%激增至34.6%,华为昇腾910C、寒武纪思元等产品在性能上已可替代英伟达H20。这种技术突破使中国企业在供应链安全考量下,主动减少对美依赖。
商务部此前多次表态,欢迎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半导体市场机遇。但美国将芯片问题政治化的做法,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2024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英伟达立案调查,直指其2019年收购迈络思时未履行附加限制性条件。这一系列组合拳表明,中国在维护技术主权与市场开放之间寻求平衡。
英伟达暂停H20生产已引发连锁反应。负责先进封装的安靠科技、供应高带宽内存的三星电子等企业均被波及,富士康甚至暂停了相关后端处理业务。这暴露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美国通过出口管制切割中企供应链,但美企同样承受巨额损失。中国市场的态度转变更具深远意义。2025年上半年,中国芯片出口额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翻倍增长。寒武纪等企业已在中东、东南亚市场与英伟达展开竞争,全球半导体产业正从“美国中心”向“多极化”演进。林剑提出的“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实则呼吁各国超越地缘政治,构建基于技术互信的产业生态。
中国正加速推进半导体自主化进程。国家大基金三期注资3440亿元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中芯国际已实现14纳米芯片量产。但完全替代进口仍需时间,这要求中国在坚持技术自主的同时,保持与全球企业的对话合作。对于英伟达等美企而言,黄仁勋“继续服务中国市场”的承诺面临现实考验。若美国政府坚持将芯片作为地缘博弈工具,美企将不得不在中国市场与政策风险间艰难抉择。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封锁无法阻挡创新步伐——正如中国在5G、高铁领域实现后来居上,半导体产业的突破同样指日可待。
在这场关乎技术主权的较量中,中国既展现出维护核心利益的坚定立场,也释放出开放合作的诚意。全球产业链的未来,取决于各方能否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在竞争中寻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