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0悍匪抢走65公斤黄金
【香港10悍匪抢走65公斤黄金】2025年9月17日清晨5时许,香港红磡鹤园东街1号富恒工业大厦内,一场精心策划的黄金劫案撕破了城市的宁静。10余名蒙面男子闯入一家打金工场,在10分钟内掠走65公斤黄金及3万港元现金,总价值超58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5302万元)。这起案件不仅因涉案金额巨大引发轰动,更因作案手法之猖獗、时机选择之精准,成为香港近年来最典型的黄金犯罪样本。
据警方通报及现场监控显示,案发时,工场内6名职员正在用餐休息,大门未锁成为致命疏漏。清晨5时17分,两辆悬挂假车牌的黑色七座车突然停靠工场消防通道与后门,切断所有逃生路线。10名男子身着黑色冲锋衣、戴鸭舌帽及口罩,手持液压剪、铁锤与伸缩棍,分工明确:3人直奔监控室切断报警系统,5人用液压剪破开保险库双层防爆门,2人驱散职员并用铁链反锁大门。
“他们像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废话。”一名目击者回忆。劫匪将金条、金砖及金粉装入预先准备的防辐射箱——此类箱子常用于运输贵金属,可屏蔽X光检测。得手后,他们用消音器破坏工场备用电源,延缓警方响应时间,随后分乘两车经海底隧道逃向深圳湾口岸与港珠澳大桥。
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黄金交易中心,每日黄金吞吐量超20吨。2025年以来,国际金价持续攀升,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于9月17日收于每盎司3694.6美元,创历史新高。高企的金价使得每公斤黄金利润差达10万港元以上,吸引犯罪集团铤而走险。
本案受害工场主营黄金提纯与首饰加工,客户包括多家国际珠宝品牌。近年来,随着电子芯片、航天材料等领域对高纯度黄金需求增长,香港黄金精炼产业规模扩大,但部分中小工场存在严重安保漏洞:仅37%的工场配备武装押运,21%未接入警方实时监控系统。警方调查发现,劫匪使用的对讲机采用军用级加密技术,车辆GPS干扰器可屏蔽方圆5公里信号,甚至工场内部监控录像在案发前3日已被黑客入侵——犯罪团伙可能通过AI换脸技术伪造职员身份提前踩点。
案件发生后,香港警方与内地公安部“猎狐行动”小组紧急召开联席会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发生的12起重大黄金盗窃案中,7起涉及跨境销赃。据海关内部人士透露,此类案件中赃物通常通过“蚂蚁搬家”方式分批运送:先由水客携带500克以下金条入境,再通过地下钱庄兑换成数字货币或境外资产。
“当黄金成为比现金更易携带的‘硬通货’,传统的防盗手段已不足以应对高科技犯罪。”香港大学犯罪学教授李明辉指出,本案中劫匪使用的防辐射箱、加密通讯设备及黑客技术,暴露出犯罪产业链的升级趋势。9月18日,海关启动“黄金之盾”行动,在码头、机场等枢纽部署光谱分析仪,实时检测可疑金属运输;西九龙重案组则动用“天眼”系统,调取案发前后2小时20公里范围内所有摄像头数据,通过人脸识别比对出3名有黑帮背景的嫌疑人。
这并非香港首次遭遇黄金劫案。1991年,悍匪叶继欢10分钟内连抢5间金铺,轰动全港;2016年,粉岭上水安全街发生81根金条(价值2200万港元)被劫案;2025年3月,海关侦破64公斤走私金条案,创下香港海关史上最大宗黄金走私纪录。系列案件暴露出三大共性:犯罪时间多选择交易高峰前的清晨或深夜;赃物通过虚拟货币、艺术品拍卖等方式快速洗白。
“当每克黄金的闪烁都牵动着犯罪分子的神经,唯有技术升级、制度完善与区域协作的三重盾牌,方能守护这座‘东方之珠’的金融安全。”李明辉教授强调。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审议《贵金属交易条例》修订草案,拟对未申报大额黄金交易者处以500万港元罚款及3年监禁。
走访中,一名工场职员哽咽着说:“我们不是怕劫匪,是怕这样的案件还会发生。”
这起劫案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黄金狂热背后的阴影。当犯罪分子用黑客技术、加密通讯和跨境网络编织起一张“天罗地网”,安保措施却仍停留在“铁链锁门”的原始阶段,这样的对比令人心惊。更值得深思的是,案件中暴露的工场安保漏洞、跨境销赃链条以及监管盲区,早已不是秘密——为何迟迟未能解决?
5800万港币的损失,不应仅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成为推动行业升级、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区域协作的转折点。 毕竟,在犯罪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没有一座城市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