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辟谣长沙男子携新婚妻子跳楼
【警方辟谣长沙男子携新婚妻子跳楼】近日,长沙网警针对“男子携新婚妻子跳楼”“研究生夫妻抱女坠楼”等网络谣言迅速辟谣,再次将公众视线聚焦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紧迫性。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网民为博取流量肆意编造虚假信息的乱象,更折射出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复杂性。公安机关的果断处置与法律威慑,为构建清朗网络环境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以法治为基石、以技术为支撑、以公众参与为纽带,才能筑牢网络谣言的防火墙。近日,网上流传“长沙一男子带着新婚妻子从26楼跳下”“长沙研究生夫妻抱着女儿从27楼阳台跃下”等信息。记者从长沙网警获悉,网传信息纯属谣言。对此,长沙网警提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众秩序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此次长沙谣言的传播路径,与近年来多起恶性网络谣言事件高度相似。例如,2023年湖南某自媒体运营公司借“上海4岁女童走失事件”编造“女童父亲系继父”等谣言,非法获利4万余元;2024年广东公安机关查处多起利用AI生成虚假政策文章、扰乱社会秩序的案件。这些案例揭示了谣言滋生的深层逻辑:在“流量即利益”的畸形生态下,部分自媒体为吸粉引流,不惜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通过虚构悲惨故事、制造社会恐慌等手段刺激公众情绪,进而实现流量变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造谣成本。人工智能的深度伪造技术、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使得虚假信息能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快速扩散。例如,2025年江苏公安机关侦破的“无锡工厂爆燃致2人死亡”虚假视频案中,不法分子通过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等手法,将真实新闻片段与虚构内容拼接,制造出以假乱真的“灾难现场”,引发社会恐慌。这种技术赋能的谣言传播,对公众的认知判断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面对谣言治理的复杂局面,公安机关以“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形成了“打击-整治-预防”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依法严惩造谣者:2023年望城警方查处的黄某案中,嫌疑人通过发布虚假轻生言论吸引同情、骗取赠款,最终被行政拘留7日;2025年长沙网警辟谣的“携妻跳楼”谣言,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公安机关仍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彰显了对谣言“露头就打”的决心。全链条打击黑灰产:公安部“净网行动”将矛头指向“网络水军”、流量造假等产业链。例如,2024年湖南公安机关侦破的“女骑手外卖车被盗”摆拍案中,涉案团伙通过策划虚假剧情、雇佣水军炒作,非法牟利数十万元,最终被一网打尽。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公安机关通过约谈、罚款、暂停更新等措施,督促互联网企业加强内容审核。2023年“百日打谣”行动中,全国重点网站平台阻断删除涉网络暴力信息2.7万条,禁言违规账号500余个,有效压缩了谣言传播空间。
治理网络谣言,仅靠法律约束远远不够,还需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共治的生态体系。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通过“以案释法”开展普法教育,让公众认识到“转发谣言亦违法”。例如,2023年公安部累计曝光典型案例2000余起,发布辟谣宣传文章2万余篇,推动“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成为社会共识。
强化技术反制能力:利用大数据、AI算法等手段,建立谣言监测预警系统。例如,某平台推出的“谣言粉碎机”功能,可实时比对信息真伪,对疑似谣言自动标注警示标签,从源头减少传播。
畅通权威信息渠道:公安机关通过官方账号及时发布“警情通报”,挤压谣言生存空间。2025年长沙网警在辟谣“携妻跳楼”事件时,同步提醒公众“通过警方官方账号和权威媒体获取真实信息”,有效引导了舆论走向。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容不得半点污浊。从长沙网警的快速辟谣,到公安部“净网行动”的持续推进,再到公众媒介素养的逐步提升,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网络谣言治理之路。唯有让法治的利剑高悬、技术的盾牌坚固、公众的防线牢固,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凝聚共识的桥梁,而非滋生谣言、撕裂社会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