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被约谈
【携程被约谈】2025年9月18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一纸公告将携程旅行网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这已是该平台在短短45天内第二次因“不合理限制平台内经营者交易及价格”被监管部门约谈。从贵州到郑州,两份约谈记录直指同一核心问题:携程是否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这场监管风暴背后,不仅是法律条文的较量,更是平台经济野蛮生长与公平竞争底线的激烈碰撞!
监管部门亮出的“法理武器”直指要害: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平台不得利用服务协议对经营者交易进行不合理限制;《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更明确禁止“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已于9月4日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携程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合同条款修订、调价工具优化,并建立长效合规机制。
这并非携程首次因价格操控问题被约谈。8月5日,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曾集中约谈携程、同程、抖音、美团、飞猪等五家平台,直指其存在“利用技术干预定价、订单生效后加价、实施‘二选一’”等五类问题。彼时,监管部门通报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
某酒店反映,携程在旺季强制要求其将房价从500元/晚提至800元,否则将降低搜索排名;
消费者投诉显示,部分机票在支付后被平台单方面取消,并以更高价格重新售卖;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携程“乱扣费”“价格欺诈”的投诉量高达14.1万条,其中“酒店价格与实际不符”成重灾区。
短短45天后,郑州约谈再次印证监管层对平台经济乱象的零容忍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两次约谈均发生在旅游旺季前夕——国庆黄金周预售数据显示,携程平台国内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激增5倍,机票人均客单价达1293元。监管部门选择此时出手,无疑是对“平台借势收割”苗头的精准打击!
尽管深陷监管风暴,携程的财务数据却持续飘红: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达148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幅26%。其中,住宿预订收入62亿元,占总营收41.7%,交通票务收入54亿元,国际业务总预订量同比增长超60%。
“携程的盈利模式本质是‘流量垄断税’。”某OTA行业分析师指出,“通过控制酒店、机票等核心资源的分发权,平台可以随意调整商家曝光率,进而操控价格。这种模式在行业初期能快速扩张,但长期来看必然损害消费者和商家利益。”
监管部门的约谈要求直指这一痛点: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明确要求携程“尊重商户自主定价权,严禁利用技术手段变相操控价格”。这无疑是对携程“流量霸权”的当头棒喝——当平台经济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靠挤压商家利润换取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在郑州约谈现场,一位酒店经营者的控诉引发共鸣:“携程要求我们签订‘最低价协议’,否则就关闭流量入口。去年国庆期间,我们被迫将房价从400元提到700元,结果客人全跑了,平台却赚得盆满钵满。”
消费者同样苦不堪言。网友“旅行者小林”在社交媒体发帖:“在携程订的机票,付款后发现价格比航空公司官网贵200元,申请退款却被扣80%手续费。这种‘明抢’行为,凭什么?”
更值得警惕的是,携程的“价格操控”已形成产业链闭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需求,强制商家提价;利用算法隐藏低价房源,诱导消费者选择高溢价产品;再以“服务费”名义抽取高额佣金。这种“剪刀差”模式,正在掏空旅游市场的活力!
从贵州到郑州,监管部门的行动传递出明确信号:平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在约谈中提出三项硬要求:
建立常态化法规学习机制:要求携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一线运营人员全员学习《电子商务法》《反垄断法》;
重塑服务理念:从“以平台为中心”转向“以用户和商户为中心”,禁止强制商家“二选一”;
构建透明生态:公开调价规则,允许商家自主设置价格浮动区间,接受社会监督。
这些要求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导向高度一致。事实上,2025年以来,监管层已对互联网平台开出多张罚单:某外卖平台因“二选一”被罚34亿元,某电商平台因大数据杀熟被立案调查……携程的约谈,不过是这场监管风暴的最新注脚。
面对监管重拳,携程的整改承诺能否落地?业内人士持谨慎乐观态度:“携程的合规成本将大幅上升,短期内可能影响利润,但长期看有助于重建商家和消费者信任。”某酒店集团负责人表示:“我们期待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价格回归价值本身。”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监管风暴或将重塑整个OTA行业格局。当携程被迫放弃“价格操控”这一核心武器,美团、飞猪、抖音等竞争对手正通过“低佣金”“内容种草”等模式攻城略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抖音生活服务酒旅订单量同比增长200%,美团酒店间夜量突破1.2亿——市场正在用脚投票,告别“携程时代”的野蛮生长!
从贵州到郑州,两次约谈如同一记记警钟,震醒沉溺于“垄断红利”的平台巨头。当监管利剑高悬,任何试图操控市场、挤压商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携程的整改之路,不仅是法律合规的必答题,更是平台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生死考题——是继续在“霸权”路上狂奔,还是回归服务本质、与市场共生共荣?答案,将决定中国OTA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