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9月17日至19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8日上午,第一次全体会议“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召开,一名外国军方代表在“狂”做笔记。在会议现场,类似场景不断上演。来自非洲某国的陆军上校用三种颜色标注重点,当听到“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议题时,他甚至掏出手机拍摄PPT;东南亚代表团成员在茶歇时围成小圈,对照笔记讨论“海上军事危机预防机制”;中东某国少将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写着“学习中国经验”六个汉字。这种求知若渴的姿态,与会场外飘扬的100余面国旗形成强烈呼应。本届论坛吸引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规模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仅派驻华大使馆国防武官出席,但美方代表团仍带回整整两大箱会议资料,包括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实施路线图》草案。时间回溯至2006年,首届香山论坛仅邀请亚太地区20余国学者围坐讨论。如今,这个诞生于香山脚下的学术沙龙,已进化为全球安全治理的“超级接口”。数据显示,近三届论坛参会国家数量年均增长23%,发展中国家代表占比从2018年的41%跃升至2025年的67%。“在这里,加沙地带的炮火声与乌克兰的防空警报能同时被听见。”连续五届参会的瑞典学者司乐如感慨。她特别提到2025年论坛新增的“战乱地区儿童保护”平行会议,当也门代表展示该国儿童在防空洞学习的照片时,会场陷入长达两分钟的沉默,“这种震撼比任何决议都更有力量”。本届论坛的火爆,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传统安全框架的深度反思。在“大国责任与全球安全合作”全体会议上,中方代表抛出尖锐提问:“当某些国家将核潜艇开进南海,却指责他国‘军事化’,这样的安全逻辑如何服众?”话音未落,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更引发共鸣的是中方提出的“安全治理三原则”:利益共享:建立“全球安全公共产品”清单,明确各国责任义务;风险共担:设立区域性安全危机联合响应基金;决策共商: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30+30”安全理事会(30个当选国+30个专题国家)。
这些构想并非空中楼阁。在“东北亚安全新架构”分组会议上,中韩日俄四国专家当场签署《核设施周边海域联合监测备忘录》;非洲联盟代表则宣布,将借鉴中国维和部队“社区安全联络官”制度,在萨赫勒地区试点建立平民保护快速反应机制。
这些场景印证着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李抒音的观察:“安全治理最终要回归人性本质。”她以论坛特设的“战争创伤愈合”工作坊为例,当以色列退役军官与巴勒斯坦心理医生共同设计儿童安全教育手册时,“敌对身份在人性光辉中悄然消融”。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香山论坛的进化史恰似一部微缩的全球安全治理启示录。从最初聚焦亚太地区导弹防御,到如今探讨外空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从学者间的头脑风暴,到推动签署12项多边安全合作协议——这个中国主办的论坛,正在重塑国际安全对话的底层逻辑。
这种差异,在论坛茶歇区的布置中可见一斑:美式咖啡与中式香茗并置的茶歇台,恰似当今世界的安全困境与出路——是继续用意识形态划分阵营,还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消弭隔阂?香山论坛的笔尖沙沙声,终将汇聚成改变时代的安全交响。当那位外军代表合上写满笔记的文件夹时,阳光正透过会议中心的玻璃穹顶洒下——这束光,既照亮了他胸前的国旗徽章,也照亮了人类寻求持久和平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