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2025年9月17日的北京,秋阳洒落在香山脚下的国际会议中心穹顶。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1800余名代表陆续步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会场,他们中有40多位国防部长与军队总长,有联合国副秘书长与东盟秘书长这样的国际组织掌舵人,更有来自俄乌战场两侧、中东火药桶边缘的代表们。这场以"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盛会,自开幕首日便以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引发全球关注——当中国代表在主旨演讲中首次抛出"共同安全"的创新理念时,会场内此起彼伏的翻本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外军代表们纷纷从西装内袋掏出皮质笔记本,笔尖在纸页间沙沙作响:北约成员国军官用蓝、黑、红三色圆珠笔分层标注重点,中东国家代表反复核对"平等参与""可持续安全"等关键词的英文翻译,东南亚国家官员甚至掏出电子词典现场查询中文术语。这一画面被各国媒体镜头定格,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焦点——推特上#ChinaSecurityConcept话题阅读量在两小时内突破3000万次,TikTok上"各国代表记笔记"的短视频合集播放量超1.2亿次。
美媒记者捕捉到的特写镜头里,一位北约军官的笔记本上,中文关键词与英文批注密密麻麻交织成网:"共同安全"旁标注着北约新战略文件第17条的对应条款,"平等参与"下画着三道着重线并附有"需修订北约决策机制"的私人批注。路透社的报道则记录下更具张力的画面:俄罗斯代表团成员在听会时,不仅用手机拍摄PPT,还启动录音功能全程记录,手机屏幕反射的蓝光映照着他们紧锁的眉头与专注的神情——俄国防部发言人事后向媒体透露,代表团当晚即召开闭门会议,将中方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与俄方"新安全方程"进行对照分析。这些细节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对中国主办方专业性的认可,更是国际社会对突破"霸权稳定论"桎梏的集体渴望。
当论坛正式拉开帷幕,一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跃然眼前:参会国家覆盖五大洲103个实体,既有G7成员法国、德国派出的国防部长团队,也有金砖扩员后的新成员沙特、埃及;既有常年处于冲突漩涡的乌克兰、以色列派出的危机处理专家,也有长期奉行中立的瑞士、奥地利派出的和平研究学者。这种前所未有的包容性,让本届论坛创下"三个最"的纪录——参会层级最高(40余位部长级官员)、覆盖范围最广(中小国家占比超60%)、议题设置最实(直接回应俄乌冲突、巴以问题等12个热点)。主办方特别设计的"同心圆"座次图,将大国代表安排在外圈、中小国家置于中心区域,与某些西方论坛"按GDP排座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里,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的麦克风。"来自非洲联盟的代表在茶歇时感慨道。在"全球南方"国家长期被边缘化的国际安全话语体系中,北京香山论坛开创了"平视对话"的新范式。印尼国防部官员分享了一个生动细节:在讨论亚太安全协作的分组会上,东帝汶代表不仅获得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同等的15分钟发言时长,其提出的"海洋安全伙伴关系"倡议还被列入会议纪要附件——而该国去年在某西方主导论坛上提交的类似提案,仅获得3分钟发言机会且未被纳入最终文件。这种"不论大小强弱、不计历史恩怨"的平等氛围,与某些西方主导论坛中"按国力排座次、依阵营定话权"的潜规则形成鲜明对比。
更引人注目的是议题设置的深邃眼光。论坛将"双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作为历史坐标轴,既设置"《联合国宪章》精神与当代国际秩序"的回顾性议题,又开辟"人工智能军事化伦理框架""太空安全治理规则"等前瞻性讨论。当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抛出"如何防止国际规则沦为大国工具"的尖锐问题时,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持续了整整23秒——这恰是发展中国家对"规则霸权"积怨已久的直观写照。据会议记录显示,该环节共有17个国家代表主动要求补充发言,创下本届论坛单环节发言人数纪录。
美国代表团的表现耐人寻味。尽管防长赫格塞思在发言中四次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其刻意回避"主权平等"原则的表述引发台下窃窃私语。镜头捕捉到有趣对比:欧洲盟友代表频频点头记录,美国代表团成员则大多低头翻看事先准备的讲稿——法新社统计显示,美方发言中"盟友""伙伴"等词汇出现频率较去年下降42%,而"美国领导"等表述增加27%。有外媒调侃道:"当中国代表谈论'共护秩序'时,欧洲听到了合作机遇;当美国重申'规则'时,盟友们只记住了'美国优先'的历史记忆。"这种微妙反差,恰是当前国际秩序转型期的生动注脚。
在论坛现场的休息区,笔者偶遇了一位来自巴西陆军的少校。他展示的笔记本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被反复圈画,旁边还标注着葡萄牙语译文。"我们南美国家经历过军事独裁的伤痛,深知安全不能建立在邻国的不安之上。"他指着记录本上"防止安全困境恶性循环"的批注说道。俄罗斯代表团的关注点则更为具体。在"新兴技术军事应用与管控"分会场,俄方专家详细记录了中国提出的"AI伦理全球框架"构想,包括算法透明度、自主武器使用限制等关键条款。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伊万诺夫向笔者透露:"中俄在防止太空军备竞赛方面的技术合作,很可能从这里的讨论中找到突破口——俄方正在研究的卫星反干扰系统,与中国提出的'太空安全信任措施'存在高度互补性。"
最意外的是乌克兰代表参会。虽处战争状态,乌方仍派资深军事学者,在“战后重建与国际法”圆桌会议上记录中国“冲突方对话机制”,询问“平衡人道主义援助与主权尊重”问题,与西方“中国站队论”形成反差。笔记内容变化明显,西方代表从关注中国军事透明化举措到聚焦“全球安全倡议”操作路径,发展中国家从关注经济合作到学习“共同安全”理念实践。论坛首日“局部冲突解决方式”讨论环节戏剧性十足。阎学通提出“冲突双方应遵守国际人道法”后,一名以色列军官激烈否认加沙平民伤亡、指责国际社会。阎教授用详实数据回击,提出“三步走”方案及国际法依据。交锋引发连锁反应,以色列《国土报》承认中国学者提供不同视角,打破国际会议“强者主导话语”潜规则。阎学通强调中国行动与承诺一致,“行胜于言”的外交哲学让多国看到新合作模式。
美方代表团表现暴露焦虑,在“大国关系走向”研讨中强调“印太利益”,回避核心关切。中方提及台湾问题,美方团员反应微妙。论坛闭幕时“红线”照片引发外媒多种解读,更多理性声音认为这既明确底线又为对话留空间。
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尤为关键。在"中小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分论坛上,印尼、墨西哥等国代表联合提议建立"非大国干预"的冲突调解机制,获得广泛响应。这种呼声的背后,是对当前国际秩序失衡的深刻反思——当某些国家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更需要一个能真正倾听他们声音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论坛结束后发布的《北京倡议》虽未强制约束力,却凝聚了最大公约数:呼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推动战后重建国际合作。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明娜所言:"这不是完美的文件,但它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最后一组平行会议结束,夕阳为香山的枫叶镀上金边。1800余名代表带着沉甸甸的笔记离开会场,但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信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话比对抗更有力量,合作比零和更可持续。北京香山论坛的成功,本质上是对"西方中心论"的一次温和修正。它证明,即使没有超级大国的霸权背书,只要坚持平等、包容、务实的原则,就能搭建起通往和平的桥梁。那些外军代表狂做笔记的身影,既是学习的过程,更是觉醒的开始——他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安全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国家的合唱曲。
展望未来,随着论坛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香山的声音将传得更远。或许有一天,当新的国际秩序蓝图绘制完成时,人们会发现,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墨迹,早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注脚。正如一位参会代表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更找到了携手前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