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事件!郑州辟谣“280年四合院被淹” 280年清代四合院安然无恙!
创始人
2025-09-15 15:05:25
0

郑州辟谣“280年四合院被淹”

  【郑州辟谣“280年四合院被淹”】2025年9月11日,一则“郑州市区仅剩的280年老四合院被淹”的消息在网络平台迅速发酵,引发公众对历史建筑安全的担忧。然而,经郑州市高新区文物部门实地核查,这则由账号“桑途寻古”发布的消息纯属谣言——位于郑州西北郊的清代民居东史马民居(任家古宅)在近期汛期排查中“未发现积水严重情况”,文物本体安然无恙。这场“乌龙事件”不仅暴露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更折射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关注。

  9月11日下午,账号“桑途寻古”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段30秒的视频,画面中模糊的积水场景搭配“郑州280年四合院被淹”的标题,瞬间点燃网友情绪。截至当日20时,该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评论区充斥着“心痛”“必须严惩造谣者”等留言,甚至有网友发起“抢救古宅”的募捐倡议。

  然而,真相很快浮出水面。郑州市高新区文物部门在1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联合属地街道办、消防部门对东史马民居进行实地勘察。现场照片显示,古宅门楼木雕、砖雕完好无损,前院回廊地面干燥,后院封闭式砖墙无渗水痕迹。“我们调取了9月10日以来的监测数据,院内排水系统运行正常,周边河道水位也在安全范围内。”文物部门负责人李明向记者展示的排查报告显示,古宅未受任何汛情影响。

  这场谣言风波的“主角”——东史马民居,实为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据郑州市文物局档案记载,该宅院由当地士绅伍德润主持修建,历时13年完工,占地近千平方米,采用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布局:南北长44.5米、东西宽22.5米,进门处设木雕门楼山屏,前院三座硬山灰瓦房配雕花回廊,后院三座封闭式砖房高于前院,形成“前低后高”的防御式结构。

  “这座宅子的砖雕、木雕堪称一绝。”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立群曾如此评价。记者在现场看到,前院木门上雕刻的“麒麟送子”图案仍清晰可见,四角砖雕的“福禄寿喜”纹样线条流畅,客厅内的彩绘梁枋虽经岁月侵蚀,仍能辨认出“松鹤延年”的吉祥图案。“2018年修缮时,我们在后院地下发现了清代地契和瓷器碎片,证明这里曾是家族祭祀和议事的核心场所。”参与修缮的文物专家张伟透露。

  “文物安全容不得半点虚假!”郑州市文物局局长在9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今年汛期前,文物部门已对全市127处古建筑完成三轮隐患排查,为东史马民居等重点保护单位安装了水位监测仪和视频监控系统。“但再完善的防护,也抵不过谣言的破坏力。我们呼吁公众:爱护文物,先从抵制谣言开始!”

  尽管谣言已被戳破,但公众对古宅安全的关注并未消退。在网信郑州的留言区,点赞最高的评论写道:“看到官方辟谣才松了口气,但想想去年郑州暴雨的教训,谁能不担心呢?”2024年7月,郑州遭遇特大暴雨,二七纪念塔、城隍庙等历史建筑出现不同程度损毁,修复工作至今仍在进行。这场灾难让市民对文物安全的神经始终紧绷。

  “古建筑是城市的‘记忆芯片’。”社会学家周敏分析,东史马民居承载着郑州从清代小镇到现代都市的变迁史,其存废直接关联公众的文化认同感。“谣言之所以能快速传播,正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失去历史’的深层恐惧。”她建议,文物部门应建立更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例如定期开放古宅监测数据、举办“文物保护开放日”,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

  在本次辟谣事件中,科技手段成为还原真相的关键。记者在东史马民居看到,院内安装的3个水位监测仪可实时上传数据至文物部门终端,一旦水位超过10厘米即触发预警;门楼山屏处的4K摄像头具备AI识别功能,能自动捕捉砖雕、木雕的细微裂纹变化。“去年我们给古宅做了‘数字孪生’,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还原每一块砖瓦的位置,即使发生损毁也能精准修复。”技术负责人李工展示的平板电脑屏幕上,古宅的虚拟模型与现实场景完全重合。

  这些“黑科技”的背后,是郑州市对文物保护的持续投入。据郑州市财政局数据,2025年全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达1.2亿元,其中30%用于古建筑监测系统升级。“技术不是万能的,但能让文物保护从‘人防’转向‘技防+人防’。”陈刚表示,未来将探索“文物安全保险”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风险。

  谣言风波平息后,一场“守护东史马民居”的民间行动悄然兴起。9月14日,30余名市民自发组成志愿队,在古宅周边清理排水沟、检查防汛沙袋;大学生志愿者王雨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古宅防汛指南》漫画,在社交平台获得超10万转发。“以前觉得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现在明白每个人都能出份力。”她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这种转变正是郑州市文物部门期待的。陈刚透露,下一步将推出“文物认养”计划,允许企业或个人通过捐赠资金、提供技术等方式参与古宅保护,认养者可获得“文物守护人”电子证书和定期参观特权。“文物保护不是‘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他说。

  从一条谣言的传播到一场全民守护行动的兴起,郑州280年四合院的风波,最终化作城市文明进步的注脚。当我们在感叹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同时,更应看到:每一座古建筑的安全,都离不开公众的理性与信任;每一次谣言的破灭,都彰显着法治社会的力量。

  “历史不能重来,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守护它。”站在东史马民居的雕花门楼下,志愿者们举起“我爱郑州老宅”的横幅。阳光穿过木雕的镂空处,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既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希望的印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