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小米17对标iPhone 正面迎战
【雷军:小米17对标iPhone 正面迎战】9月15日,雷军掷地有声:“小米17系列,产品力跨代升级,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这场宣战并非口号,随着小米17系列三款机型——小米17、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的参数曝光,一场围绕芯片、影像、生态的科技硬仗正式拉开帷幕。“5年前,我们开启高端化战略,向最伟大的对手学习。”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发言道出关键。数据显示,小米近五年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2025年单年投入预计突破500亿元,这一数字已接近苹果2024年研发支出的三分之二。技术积累的成果在小米17系列上集中爆发: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采用台积电2nm制程工艺,CPU性能较前代提升40%,GPU渲染能力翻倍;自研澎湃OS 2.2系统深度整合AI大模型,实现“拍照构图建议”“实时翻译”等场景化功能;更关键的是,小米17 Pro Max首次搭载自研影像芯片“光影引擎”,支持8K视频实时HDR处理,直指iPhone 17 Pro的“电影模式”护城河。“这不是简单的参数竞争,而是体验革命。”雷军在发布会现场演示了小米17的“一键换天”功能——用户拍摄风景照后,可通过AI将阴天转为晴空,甚至添加极光特效。这一功能背后,是小米与徕卡联合研发的“光影猎人9000”传感器,其动态范围达到15档,超越iPhone 17 Pro的14档。小米的野心不止于手机。2024年小米汽车SU7上市时,雷军曾喊出“做苹果用户首选电动车”的口号,如今这一战略在小米17系列上进一步落地:手机与汽车深度互联,支持无线CarPlay与iPad控车双模式,后排乘客可通过iPad调节空调、座椅甚至启动自动驾驶;更颠覆性的是,小米17系列内置“车机互联芯片”,即使iPhone用户购买小米汽车,也能通过NFC一碰传实现手机与车机的无缝切换。
“苹果放弃造车,但小米要补上这个生态缺口。”卢伟冰的表态暗藏锋芒。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米汽车销量突破12万辆,其中30%用户来自苹果阵营。在小米之家体验店,销售人员会主动向iPhone用户演示“用小米17远程召唤车辆”“在车机大屏玩《原神》”等场景,这种“降维打击”正动摇着高端市场的传统格局。
尽管对标iPhone,小米17系列却延续了“价格屠夫”策略:小米17(12+256GB):4999元;小米17 Pro(16+512GB):5999元;小米17 Pro Max(16+1TB):6999元。
对比iPhone 17系列同配置机型(iPhone 17起售价5999元,Pro版8999元),小米的价格优势高达30%-40%。这种“高端配置、中端价格”的打法,在2025年已显成效——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小米17系列预约量突破200万台,其中60%用户来自华为、苹果阵营。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到了。”科技评论员潘九堂指出,“当小米17 Pro Max的影像能力、性能表现与iPhone 17 Pro不相上下,而价格只有后者70%时,市场选择将不再依赖品牌滤镜。”
小米的宣战,折射出中国科技产业的集体崛起。2025年,华为Mate 70系列凭借自研麒麟9020芯片重返高端市场;vivo X100 Ultra用2亿像素长焦镜头刷新影像标杆;就连传统“性价比品牌”红米,也通过Redmi K80 Ultra的“骁龙8至尊版+2K屏+5500mAh电池”组合,将旗舰配置下放至3000元价位。
“这不是小米一家的战争,而是中国供应链的胜利。”雷军在采访中强调。小米17系列的屏幕由华星光电供货,镜头模组来自舜宇光学,电池采用宁德时代新技术——中国厂商已掌控手机产业链90%的核心环节,这种“全产业链自主”能力,正是小米敢于对标苹果的底气。
小米17系列的发布,恰逢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2025年,中国高端手机(售价超4000元)市场份额突破35%,其中小米、华为合计占比超50%;而在全球市场,中国品牌已占据智能手机出货量前六中的四席。
“过去,我们羡慕苹果的生态闭环;现在,小米正在构建自己的‘智能宇宙’。”清华大学教授陈劲认为,从手机到汽车,从AIoT到云计算,小米的突围战象征着中国科技企业从“模仿创新”向“引领创新”的跨越,“当小米17 Pro Max的影像评分超越iPhone 17 Pro,当小米汽车SU7的智能座舱被《Top Gear》评为‘年度最佳’,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雷军的宣战,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当小米17系列用自研芯片、AI生态和极致性价比挑战苹果霸权,当中国科技企业集体向高端市场发起冲锋,这场战役的胜负早已超越产品本身——它关乎中国制造能否撕掉“低价代工”的标签,关乎中国科技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话语权。正如雷军在发布会结尾所说:“14年前,小米为发烧而生;14年后,小米为突破而生。”在这场没有退路的硬核突围战中,中国科技军的每一次冲锋,都在为“中国创造”写下新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