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墓地”变天了
【“天价墓地”变天了】近日,殡葬行业龙头福寿园发布中期业绩报告,这家被称为“殡葬茅台”的企业交出了上市12年来的首份亏损答卷:上半年营收6.11亿元,同比下降44.5%,净利润亏损2.61亿元。这场业绩“变天”背后,是上海松鹤园76万元/平方米的“天价墓地”神话破灭,更是整个行业从暴利狂欢向民生本质回归的深刻转型。福寿园的业绩崩塌始于其核心业务——高端墓穴销售的断崖式下跌。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墓穴平均售价从12万元骤降至6.3万元,降幅达47.5%,直接导致墓园服务收入缩水4亿元。在上海大本营,墓园及殡仪服务收入同比下降54.2%,河南、黑龙江等地跌幅更超50%。这场价格雪崩早有预兆。2023年,上海松鹤园一块0.6平方米的三穴墓以45.78万元天价引爆舆论,其每平方米76万元的价格远超上海豪宅。但仅仅两年后,同样的区域,墓穴单价已跌破7万元。重庆灵安陵园的数据更具冲击力:2021年售价超30万元的高端墓位占营收10%,2025年这一比例暴跌至2%。“客户现在常说‘钱不好挣,能办丧事就行’。”在福寿园工作10年的销售周之远感叹。他发现,过去客户会为“风水”“材质”一掷千金,如今更多选择观望,甚至将骨灰寄存作为过渡方案——重庆骨灰堂寄存格位从2020年的8000个激增至如今的2.3万个,年寄存费不足300元。
“天价墓地”的崩塌,本质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矫正。上海民政部门2025年2月发布的《殡葬服务项目清单》明确要求:经营性公墓必须将30%以上面积用于节地生态葬,单穴墓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并建立价格公示制度。这项政策直接击中了福寿园的软肋——其上海福寿园土地获取成本仅190元/平方米,但2016年墓地毛利率仍高达80%。
更严厉的监管风暴席卷全国。2025年上半年,多地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严查“阴阳合同”“捆绑销售”。南京万桐园、安贤园等上市公司同步陷入亏损,印证了行业生态的根本性转变。福寿园计提的2.18亿元资产减值中,就包含4个因政策限制无法按原价销售的高端公墓项目。
“过去客户买墓地像买房,现在更理性了。”重庆灵安陵园营销总监关万芬观察到,政策引导下,海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接受度显著提升。2025年清明期间,广州骨灰撒海活动报名人数突破3500人,较2019年增长300%。这些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费用不足传统墓穴的1/10,且政府给予每例2000元补贴。
行业剧变背后,是社会价值观的深刻转型。当“00后”开始为父母预购海葬名额,当“银发族”主动选择壁葬、室内葬,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
“尘归尘,土归土,这才是理想的归宿。”广州网友“清风明月”在社交平台的留言获得10万点赞。这种转变在数据中更为直观:福寿园中低端墓穴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35%升至2025年的62%,而单价3000元以下的壁墓、草坪葬成为增长主力。
经济压力也在重塑消费决策。某智库调研显示,2025年城镇居民殡葬支出预算中位数为1.8万元,较2020年下降40%。关万芬透露:“现在推荐高端墓位,客户第一反应是‘能不能分期付款’。”这种转变迫使企业调整策略——福寿园开始在三四线城市推广“经济型墓园”,单穴价格控制在3万元以内。
“天价墓地”的退场,标志着殡葬业从资源垄断型向服务创新型转型。上海率先试点的“互联网+殡葬”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公开墓穴信息、监管服务流程,将行业透明度提升至新高度。福寿园等企业则转向殡仪服务、生命教育等延伸领域,其2025年上半年殡仪服务收入占比从12%升至22%。
“殡葬业的本质是民生服务,不是暴利行业。”中国殡葬协会专家指出。随着老龄化加速,我国每年死亡人口将突破1200万,但经营性公墓仅2000余家,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完善公益性公墓供给体系——目前全国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率不足40%,城市节地生态葬设施缺口达60%。
从76万元/平方米的“墓地豪宅”到3000元的生态葬,这场变革折射的不仅是市场规律的回归,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当政策利剑斩断暴利链条,当科技力量打破信息壁垒,当生死观迭代催生新需求,殡葬业终于摆脱“死不起”的骂名,走向“逝有所安”的民生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