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首次通过台湾海峡意味什么】
【福建舰首次通过台湾海峡意味什么】9月12日,官方证实中国首艘弹射航母福建舰通过台湾海峡。专家分析:中国的“三航母时代”指日可待。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首次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海军研究院专家表示,此次选择将相关行动安排在南海展开,主要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南海海域辽阔,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海洋条件,为各类装备提供了更为丰富且复杂的测试场景,相较于其他海域,更适合开展系统性测试工作。而且从航线规划的角度来看,前往南海是当前行动中最高效的航线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和资源成本。此次行动创新性地将试验和训练任务整合在一起同步推进,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实战化、综合化的训练与测试,让装备在真实且复杂的作战环境中接受考验,从而确保装备能够快速形成作战能力,尽快投入到实际作战任务当中。同时,有专业人士分析指出,这极有可能是福建舰正式入列之前最后一个阶段的实验,这一阶段实验的顺利完成对于福建舰按计划入列意义重大。据悉,2019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首艘航母山东舰,以昂扬的姿态顺利通过台湾海峡,随后奔赴南海相关海域开展科研试验和例行训练。在南海的这段时间里,山东舰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对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测试与验证,同时舰上官兵也开展了高强度、多样化的训练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12月17日,山东舰正式入列,并被赋予舷号“17”,开启了我国航母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福建舰作为中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其技术代差优势显著。与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起飞模式相比,电磁弹射系统可实现舰载机满载起飞,大幅提升作战半径与载弹量。此次南海试验中,福建舰需完成电磁弹射装置、阻拦系统、动力推进等核心子系统的全负荷测试,同时验证舰载机联合作战流程。2019年山东舰通过台海后,于1个月内正式入列,其九次海试聚焦舰机适配性、损管能力等基础科目。而福建舰此次跨海区试验,直接将训练场域延伸至南海争议海域,表明中国已具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与强对抗条件下检验装备性能的能力。
福建舰选择经台湾海峡南下,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东海海域平均水深不足200米,难以满足航母编队高速机动与抗损试验需求;南海平均水深超1200米,且存在台风、内波流等极端海况,是检验航母远海生存能力的天然试验场。自1974年东海舰队护卫舰编队首次突破国民党当局封锁通过台海以来,中国海军已实现对该航道的常态化使用。福建舰的公开航行,进一步压缩了外部势力对台海“国际化”的操弄空间,向“台独”分裂势力传递“底线不可逾越”的强烈信号。2023年山东舰航母编队通过台海时,台军仅派老式护卫舰跟踪监视;而福建舰此次航行期间,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P-1反潜巡逻机全程伴飞,凸显区域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
福建舰的入列将推动中国海军形成“一艘战备值班、一艘训练维护、一艘改装升级”的可持续作战体系。电磁弹射技术使福建舰舰载机日出动架次较山东舰提升40%,配合歼-35隐身战机、空警-600预警机构成的“空中网络中心战”体系,可实现对第二岛链内目标的持续压制。三航母编队可同时部署于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方向,形成“前沿存在+区域拒止+全球投送”的多层防御网。这种布局将有效对冲美国“分布式杀伤链”战略,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在亚太地区的兵力部署。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CRS)报告,中国海军现役舰艇总吨位已达美军60%,而航母数量的追赶将进一步缩小双方远洋作战能力差距。
1974年,东海舰队护卫舰编队为支援西沙作战,在福州军区掩护下首次通过台海,打破了国民党当局对大陆南北航线的封锁。彼时,中国海军主力舰艇排水量不足2000吨,需依靠岸基火力支援才能冒险通行。2025年的今天,福建舰以8万余吨的体量从容穿越台海,其身后是055型万吨驱逐舰、094型战略核潜艇组成的立体护航编队。这种转变印证了中国从“近岸防御”到“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型,也标志着中国开始以规则制定者而非被动适应者的身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福建舰的台海首航,既是技术层面的“毕业大考”,更是战略层面的“成人礼”。当这艘承载着中国海军百年梦想的巨舰驶向深蓝,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军事强国的崛起,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承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福建舰形成完整战斗力,中国海军将真正具备“以海制海”的能力,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