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
【有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州南沙一小学建议勿让老人接送小孩,称因其身体状况或存安全风险。9月11日,南沙区教育局一工作人员称:“尽量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主要是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我们理解家长的实际情况,相信家长也会根据老人的身体条件作出合理判断,不会让行动明显不便的老人承担接送任务。该建议并非强制要求,多次强调可能是担心部分家长未能及时关注到相关信息。”其还表示,会将相关情况记录并交给对应部门进行核实,以确定该建议是出自教育局的文件,还是学校自行发布的提醒。根据网友曝光的通知内容,该校列举了多项老年人接送孩子的潜在风险:身体机能衰退导致行动迟缓,可能无法应对突发状况;部分老人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存在闯红灯、逆行等行为;孩子活泼好动,老人因体力不支难以全程看护;记忆力减退可能遗漏学习用品或证件……“我们理解家长的实际困难,但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该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知旨在提醒家庭关注代际接送中的安全盲区,并非强制要求。这一立场得到部分家长认同。一位家长表示,其父亲曾因接送孙女时突发头晕,在路边休息半小时才缓过劲,“现在想想仍后怕”。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市涉及老年人的交通事故中,12%与接送儿童相关,校方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然而,通知发布后,更多家长在社交媒体表达不满。一条评论写道:“我要是有条件亲自接送,还用得着让老人奔波?”据广州市统计局2025年数据,南沙区双职工家庭占比达78%,其中63%的家长下班时间晚于小学放学时间1.5小时以上。在托管服务尚未全面普及的背景下,老人接送成为多数家庭的“刚需”。
“学校建议让老师送孩子回家,可一个班40多个学生,老师分身乏术。”有家长苦笑。更有网友指出,部分学校将课后托管与收费服务捆绑,变相加重家庭负担,“安全倡议背后,是不是藏着创收的小算盘?”
面对争议,南沙区教育局于9月11日下午紧急回应。工作人员强调,该建议“出于安全善意,绝非行政命令”,“我们充分理解家庭的实际困难,相信家长会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做出理性判断”。教育局同时表示,已启动核查程序,确认通知是学校自主发布还是上级部门指导建议。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义务教育法》,学校有权对校园安全提出合理要求,但不得干预家庭内部事务或设置不切实际的硬性标准。“安全关怀需与现实条件结合,否则可能演变为形式主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政策研究员陈明表示。
这场争议背后,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家庭育儿压力的集中爆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结构从“多代同堂”向“核心家庭”转变,但公共育儿服务却未能同步完善。以南沙区为例,尽管近年新建小学均配备托管教室,但每生每月800-1200元的收费让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覆盖率不足40%,且开放时间与双职工家长下班时间错位。
“以前孩子放学能在巷子里玩到天黑,现在从校门到家门必须全程接送。”退休教师张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两代人的共同焦虑。城市规划学者李阳认为,解决接送难题需系统思维:“比如推广‘15分钟生活圈’,在社区内增设安全游乐设施;优化公交系统,开设学生专线;企业推行‘家庭友好型’考勤制度……这些措施比单纯限制老人接送更有效。”
事件发酵后,#老人接送是权利还是负担# #如何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等话题登上热搜。网友留言:“不是我们非要让老人接送,而是整个社会没有给我们其他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创新方案。南沙区某实验小学试点“家长志愿者轮值制”,由不同年级的家长轮流协助维护校门口秩序;天河区则推出“银龄护航计划”,培训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交通疏导。这些实践表明,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激发代际互助,完全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减轻家庭负担。
一场关于“谁该接送孩子”的争论,最终指向的是社会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当教育机构试图以“安全”之名划定行为边界时,更需倾听家庭的真实呼声;当政策制定者追求“完美方案”时,不妨多些将心比心的共情。毕竟,孩子的成长之路,既需要规则的守护,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温暖托举。正如评论所言:“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让每个家庭在养育孩子时都能感受到支持而非指责。”或许,当我们不再纠结于“该不该让老人接送”,而是共同编织一张覆盖学校、社区、企业的育儿支持网时,那些在校门口匆匆奔波的身影,才能真正卸下重担,从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