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悬赏10万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
【罗永浩悬赏10万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9月11日晚,一场由罗永浩与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贾国龙引发的舆论风暴席卷全网。这场争端源于罗永浩9月10日的一条微博:“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短短几句话,不仅将西贝推上风口浪尖,更点燃了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透明化”的长期积怨。事件发酵后,西贝迅速回应。贾国龙在9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监控录像与消费记录,强调罗永浩一行五人共点15道菜,除最后上菜的羊排和烤鱼外全部吃完,结账时还主动累积会员积分,离店前评价“挺好”。他坚称:“按国家六部门202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所有菜品均在门店完成最终烹饪,中央厨房仅提供预处理原料。”然而,罗永浩并不买账。他在微博逐条反击:羊排有“隔夜重烤的腥味”,莜面汤“百分百是隔夜味道”,连最爱的牛肉土豆条也像“隔夜炖菜”。更关键的是,他指出“所有菜品都是温的,与餐厅空无一人、不存在上菜延迟的状况严重不符”。为证明观点,罗永浩抛出重磅行动——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法律上可采信的真凭实据”,并呼吁现役或退役员工提供线索。
罗永浩的悬赏令迅速引发连锁反应。9月12日凌晨,一位博主曝光印有“北京西贝天然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字样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包装标注“熟肉制品(非即食)”,引发网友热议。尽管西贝未正面回应此物证,但贾国龙在发布会中承认,馒头等主食类产品在中央厨房制作后配送至门店加热,不过依据国家标准,这“不属于预制菜”。
与此同时,罗永浩将求证范围扩展至科学领域。他向食品工业专家求助,询问是否有设备能检测食物烹制时间,并表示“设备多昂贵都没关系”,誓言“横扫”所有隐瞒预制菜使用的餐馆。这种“用技术打破信息差”的思路,获得大量网友支持,甚至有人“实名追加2万”助力悬赏。
这场争论背后,是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预制菜信任危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定义,预制菜需同时满足“预制化”与“菜肴属性”,且不包含净菜、速冻面米等品类。但现实中,中央厨房预处理与预制菜的界限模糊,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
西贝的案例尤为典型。贾国龙曾公开表示“预制是趋势”,西贝此前推出的“贾国龙功夫菜”便是预制菜产品。尽管他强调当前门店菜品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公众仍对“预处理”与“预制”的差异存疑。例如,牛大骨是否提前炖煮、莜面是否机器压制后再手搓塑形,这些细节均未在菜单中明确标注。
更关键的是,价格与价值的匹配问题。罗永浩吐槽的“贵”直指行业痛点:当消费者为“现做”支付溢价,却可能买到中央厨房预处理的菜品时,信任便岌岌可危。西贝人均消费约100元,贾国龙曾解释成本高源于食材与工艺,但公众更关心的是“是否物有所值”。
面对罗永浩的持续发声,贾国龙宣布“一定会起诉”,并连用三个“一定”强调决心。他切割了罗永浩的“消费者身份”与“博主行为”,认为正常消费者若不满可当场退菜,而非“抹嘴走后发微博伤害品牌”。
然而,这一立场引发争议。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对商品服务进行监督、批评和揭露。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论虽尖锐,但若基于真实体验,便不构成名誉侵权。反之,若企业通过诉讼压制合理批评,可能适得其反。
罗永浩则将争议升维至行业立法层面。他重申诉求:“希望国家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并表示,无论官司输赢,事件都将推动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甚至为相关立法贡献实际案例”。
截至9月12日,这场争论仍未平息,但已暴露餐饮业深层矛盾:企业追求效率与规模,消费者渴望透明与真诚。西贝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并推出“不好吃不要钱”承诺,试图以透明化重建信任;罗永浩则通过悬赏与科学求证,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公共议题。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谁赢谁输”,而在于行业能否借此契机,建立更严格的预制菜标注制度,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我们不怕预制菜,怕的是被当成傻子。”当企业不再将“现做”作为营销噱头,当消费者能通过技术手段或法律保障获得真实信息,这场风暴或许将成为餐饮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于真相与信任的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胜者,但每一个较真的声音,都在推动行业向更透明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