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封封家书来自那些最可爱的人
【这一封封家书来自那些最可爱的人】9月12日,一封封家书穿越时空走进我们视线,这些家书来自那些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枪林弹雨中保家卫国、直面生死的将士们与亲人的唯一联系,便是能抵万金的家书。邱少云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途经河北时,给家人写下了这封信:“到了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投身人民军队之前,邱少云不过是一位质朴无华、目不识丁的青年。他未曾受过教育的熏陶,连自己的名字也写得蜿蜒曲折,难以成形。然而,当他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连队特地为战士们安排了文化教员郭安民,并立下规矩:每位战士每日至少需掌握十个汉字。邱少云闻此,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以超乎常人的勤奋投身于学习之中。他给自己设定了双倍的目标,坚持每日研习三十个字,夜幕降临,当战友们沉浸在梦乡的温柔乡时,他仍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划,认真而执着地练习着。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奇迹发生了。邱少云,这位曾经的文盲青年,已蜕变为能够书写简单书信的战士。那封满载深情厚谊的家书,正是在郭安民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帮助下,一字一句,斟酌再三,最终得以完成,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家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52年10月中旬。彼时,抗美援朝战争正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邱少云所在的营队接到了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潜伏于敌军前沿阵地附近,为后续的猛烈进攻铺设胜利的基石。在潜伏的前夜,邱少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郑重地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与视死如归的勇气:“我甘愿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也绝不暴露目标分毫。为了整体的胜利,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大业,我愿倾尽所有,乃至献出我宝贵的生命。”
执行任务当日,邱少云与战友们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草丛中,周围静得只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然而,敌人似乎察觉到了异样,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的部队,指挥所果断下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受到攻击后,立刻出动飞机进行侦察,并盲目地发射了侦察燃烧弹。不幸的是,一颗燃烧弹不偏不倚地落在了邱少云身旁,飞迸的火星瞬间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火势迅速蔓延,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钻心的疼痛让他几乎窒息。
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此外还有黄继光战士给家人写的一封信。“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最后,请母亲大人及全家人等保重身体……”1952年4月29日,入朝作战1年的黄继光在战斗间歇,给妈妈邓芳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黄继光不仅向母亲立下“军令状”,还安慰鼓励母亲,“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
就在这封饱含着思念与牵挂的信件寄出6个月后,朝鲜战场上风云突变,上甘岭战役轰然爆发。美军为夺取这一战略要地,可谓倾巢而出,调集了多达6万余人的兵力,还配备了300余门威力巨大的大炮,170多辆钢铁猛兽般的坦克。不仅如此,他们还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如乌云般遮天蔽日地盘旋在志愿军阵地上空。
在仅仅约3.7平方公里的狭小阵地上,美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倾泻下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一时间,整个阵地被硝烟和战火笼罩,山石被炸得粉碎,土地被烧得焦黑,战斗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就是在这场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战役中,年仅21岁的黄继光展现出了无比的英勇和无畏。面对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眼,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那罪恶的枪眼,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而他自己却壮烈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
此时,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刚刚收到儿子寄来的信,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可谁能想到,这竟成了黄继光的最后一封家书。“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用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兑现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志愿军战士们心中的精神丰碑。
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开后,无数年轻战士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纷纷寄信给邓芳芝,字里行间满是对英雄母亲的敬重和渴望,希望能作为她的孩子,替黄继光尽一份孝心。面对这些充满深情的信件,邓芳芝深受感动,她特意给前线的志愿军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回信。在信中,她表示:“我失去了一个儿子,现在却多了千千万万个儿子,我要把慰问金都用到生产上,继续支援前线。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家书传递家国大爱,凝聚民族奋进力量
这些家书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蕴含着深厚的家国大爱。邱少云和黄继光在家书中,都将个人的命运与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他们为了整体、为了胜利,甘愿奉献一切。这种家国情怀,超越了个人的小爱,升华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的大爱。黄继光牺牲后,众多年轻战士寄信给邓芳芝,愿做她的孩子;邓芳芝则回信表示“失去了一个儿子,现在却多了千千万万个儿子”,并要将慰问金用到生产上继续支援前线。这一来一往的书信,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强大凝聚力。这种家国大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抗美援朝家书所承载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们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家书中的初心使命和家国大爱。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
抗美援朝家书,是英雄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铭记这些家书,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