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好友:你的笑容永远定格记忆中
【于朦胧好友:你的笑容永远定格记忆中】9月11日,于朦胧好友高泰宇称:“你的笑容,永远定格在记忆中”。据悉,按计划12日于朦胧将参加央视活动《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网友表示:“雪藏了这么多年,事业慢慢有了起色”、“更不可能是自杀了,明天还有直播工作”!11日早上11点,知情人透露,于朦胧9月10日和五六个好友在朋友家吃饭,9月11日凌晨2点多,于朦胧独自返回卧室休息,并将房门从内侧反锁。据在场朋友回忆,当时他并未表现出任何异常。凌晨6点左右,前夜聚会的友人陆续准备离开,却发现始终联系不上于朦胧。、众人心急如焚地一路寻至楼下,脚步匆匆且杂乱。当他们来到单元门附近的绿化带旁时,刺眼的场景映入眼帘——发现了他静静躺在那里的遗体。现场一片死寂,唯有众人压抑的抽气声,那惨烈的状况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震惊不已,有人甚至忍不住捂住了嘴,眼眶瞬间泛红。恰巧在这个令人揪心的时刻,一位早起牵着宠物狗出来散步的邻居路过此处。看到这一幕,邻居被吓得脸色煞白,手中的狗绳都差点松开,慌乱之中,他赶紧掏出手机,手指颤抖着拨打了报警电话。警方很快抵达现场,迅速拉起警戒线,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勘查工作。在仔细检查死者衣物口袋时,警方发现里面有两枚劳力士腕表,经初步确认,这两枚腕表属于死者的朋友。与此同时,警方的目光被二楼卧室的纱窗吸引,仔细查看后发现,原本固定得十分牢固的纱窗存在人为破坏的痕迹——有一处约30厘米的缺口,像是被人用工具或者手指用力抠开的。
经法医初步勘验,现场地面平整,没有打斗留下的杂乱脚印和物品翻动的痕迹,死者体表也没有明显的外伤,没有刀伤、淤青等可疑迹象。
目前,警方经过综合分析,已初步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判定这是一起非刑事案件。不过,为了查明真相,具体死因仍在结合小区的监控录像、物证检验结果以及现场痕迹进行全面且细致的综合调查。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死者于朦胧生前身体状况良好,并无重大疾病史。其亲友们此刻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但也在积极配合警方,努力还原于朦胧事发前后的活动轨迹,希望能为查明真相提供更多线索。
对此,有网友表示:“不希望是真的,我看过他电视剧,他很优秀的,最近事业也不错,怎么会轻生呢?请详查!”“应该是假的!”“希望是假的,都没有发讣告!”
于朦胧的突然离世,让无数人不禁追问:他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回顾他的职业生涯,这位2013年《快乐男声》全国第十名的选手,曾凭借《太子妃升职记》中的"九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白真"等角色红极一时。然而,近年来,他的演艺事业却明显下滑:2023年复出后,主演的《一伞烟雨》反响平平,尽管他的"白月光"形象获得好评,但未能挽回事业颓势。2024年后,他几乎淡出大众视野,客串角色居多(如《临江仙》《侠客行不通》《永夜星河》等),且排名靠后(演员表第12位甚至更后)。天眼查数据显示,他名下的两家影视工作室(上海起萌影视、东阳鲜萌影视)分别于2024年11月和2025年7月注销,目前名下已无存续公司。
事业瓶颈、资源减少、转型受阻——这些压力对于一个性格内向敏感的艺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据知情人士透露,于朦胧曾自述"失恋后会闭门痛哭",并习惯将悲观情绪归咎于自己。2023年拍摄现场流露的疏离感与脆弱感,也被解读为心理压力的表现。更令人担忧的是,他最后一条社交媒体动态(9月3日发布)中,照片里的他神情落寞,身形消瘦异常,与荧幕上的形象反差极大。有网友直言:"他看起来极不健康,疑似受抑郁症困扰。"
于朦胧的悲剧,再次将娱乐圈艺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近年来,从韩国艺人雪莉、具荷拉,到华语歌手卢凯彤、乔任梁,再到演员李玟等,因抑郁症或心理压力选择极端方式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悲剧的共同点在于,首先,高强度工作与舆论压力:艺人长期处于聚光灯下,承受着来自粉丝、媒体、资本的多重压力。其次,角色塑造的心理消耗:长期演绎不同角色可能导致情绪内耗,尤其是古装剧演员,往往需要长时间沉浸在复杂情感中。最后,行业支持体系缺失:许多经纪公司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机制,艺人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孤立无援。
于朦胧的案例尤为典型——他性格内向敏感,不擅表达情绪,加上事业下滑、资源减少,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经纪团队是否尽到了心理疏导的责任? 这也成为网友质疑的焦点。
生命是如此宝贵却又无比脆弱。于朦胧,这位在演艺道路上逐渐崭露头角的演员,本有着光明的未来。他按计划即将参加央视活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然而却在看似平常的一次聚会后,生命戛然而止。无论最终死因如何,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都让人痛心疾首。这提醒着我们,生命无常,我们应珍惜每一个当下,关爱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即便是在外人眼中事业有成的公众人物,也可能在内心深处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目前警方初步判定为非刑事案件,但具体死因仍在调查中。现场发现的诸多疑点,如死者衣物口袋中的他人劳力士腕表、二楼卧室纱窗的人为破坏痕迹等,都让事件充满了神秘色彩。公众对于这一事件高度关注,不仅是因为于朦胧的公众人物身份,更是出于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和对真相的追求。警方有责任也有义务全面、深入地展开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结合监控录像、物证检验及现场痕迹等,尽快查明真相,给于朦胧的亲友一个交代,也给关注此事的公众一个清晰的答案。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众知情权的必然要求。
在于朦胧离世消息传出后,网络上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有网友表示难以置信,希望是假消息;也有部分网友开始无端猜测死因,甚至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在真相尚未明朗之前,公众应保持理性和克制,避免盲目猜测和传播不实信息。一方面,不实信息的传播可能会给逝者的亲友带来二次伤害,让他们在悲痛之余还要承受外界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我们应尊重逝者,等待警方的最终调查结果,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