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9月9日发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由去年的第九位大幅跃升至第四位,为亚洲之冠。排名显著上升证明香港在教育、创新科技及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举措收到明显成效。以此同时,香港更要紧紧把握国家制定“十五五发展规划”的契机,结合特区“南金融北创科”的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包括引进的各类人才的人才结构,特别是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专业顶尖水准的专业人才,提升香港竞争力,助力香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逾52万宗申请,其中超过35万宗获批,同期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的人才超过23万人。外来的专业人才及其家人持续落户香港,全方位充实了香港劳动力,有效优化了本港人口结构及填补了人力资源的缺口,为本港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特区政府的人才引进策略以开放性和实用性为核心。通过优化签证流程、扩大计划覆盖范围,成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专业人才。数据显示,获批申请中涵盖金融、科技、医疗、法律等多个领域,其中高学历及资深从业者比例显著增加。这一趋势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也为传统优势行业(如金融、贸易)提供了急需的人力资源补充。
此外,人才流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例如,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因人才供给增加而加速扩张,而家庭成员的随迁也刺激了教育、医疗、消费等社会需求,间接促进本地服务业升级。特区政府的“抢人才”政策不仅填补了短期人力缺口,更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力。
引进人才大幅增加仅仅是优化人才结构成功的第一步。香港的可持续发展需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的匹配度。目前,香港的经济增长仍高度依赖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而创科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远低于新加坡或深圳。若人才引进仅满足于数量积累人数增加,而非精准对接未来产业需求,则难以真正推动经济转型。
另一方面,香港面临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新加坡、迪拜等城市通过更灵活的移民政策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而内地城市(如上海、深圳)则凭借产业集群优势和政策红利加速人才集聚。香港若要在中长期保持竞争力,人才培育及引进政策,必须从“普惠式”引才转向“靶向式”,重点培养并引进符合香港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为此,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聚焦创新科技,打造亚洲创科人才枢纽
香港需以“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发展规划为载体,重点引进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政策层面可参考以色列的“创新移民”计划,为创科人才提供专项基金、研发补贴及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加强与本地高校(如港大、港科大)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引进-培育-留存”的良性回圈。
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交流合作网络
香港应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成为中外科技与文化交流的桥梁。例如,通过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举办高端学术论坛等方式,吸引海外学者和跨国企业研发团队入驻。此外,可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人才互换人才流动机制,推动香港成为全球创新网路的关键节点。
三是积极融入国家大局,对接内地产业链与人才池
香港需主动契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计划,与内地城市实现资格互认、社保衔接和政策协同。重点引进熟悉内地市场且具备国际视野的跨界人才,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推动香港与内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四是巩固核心优势,强化国际中心地位
除了创科,香港仍需巩固金融、航运、贸易等传统优势。未来可重点引进绿色金融专家、跨境法律人才及供应链管理专才,以支持金融科技转型和智慧港口建设。同时,通过优化社会生活环境(如国际学校、医疗设施),提升对高端人才的长期吸引力。
香港高等教育高度国际化和多元化,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优秀的科研人才,是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汇聚地。政府致力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持续坚定投资教育,支持院校不断革新优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配合院校扩容提质,全方位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巩固香港国际高等教育枢纽的地位。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今次的排名评分显示,香港的科学学科毕业生百分比继续高踞全球第一,财务技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而管理层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均位列全球第五。这都有助于全球优秀人才能够在香港两制的独特社会环境中,成就自己的梦想。
相关排名虽然证明了香港在人才发展规划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未来的全球性人才竞争格局将更侧重于人才质量而非人口数量。唯有以创新科技为导向,以国际合作为纽带,以国家大局为依托,香港才能从“人才高地”升级为“人才枢纽”,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特区政府需以更前瞻的视野和更精准的策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奠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本文作者为香港立法会议员严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